
在“性本恶”的西方文化背景下,西方人在相当长的历史里认为“恶”与“错误”,完全是由个人“性格倾向”造成,直到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
实验很简单:挑选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后投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中。一开始,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扮演既定的角色。但到了第六天,由于整个情境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人性情大变。通过试验,菲利普·津巴多得出一个结论:人性中的“恶”与“错误”,并非完全由个人的“性格倾向”造成。他将他的思考写成了《路西法效应》一书,副标题是“好人是如何变坏的”。
书名中的“路西法”,经历了由天使堕落为恶魔的善恶大逆转。按西方学术概念的命名习惯,作者将这一现象称为“路西法效应”。“路西方效应”的内涵有三:第一,这世界充斥善与恶,从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一定如此;第二,善与恶的分界可以互相渗透且模糊不清;第三,天使可以变成恶魔,令人难以相信的是,恶魔也可能变为天使。基于此,作者试图揭示好人或一般人如何变坏的过程。
“是什么让人为恶?”面对这一问题,作者首先为“恶”下了一个心理学层面的定义:“恶是建立于涉及伤害、虐待、命令、缺乏人性、毁灭无辜他者的刻意行为,或是使用权威、系统力量鼓励且允许他人这么做,并从中取得利益。简而言之,也就是明知故犯。”随后,作者摒除“性本善”或“性本恶”的善恶二分法,以及先天不良或后天失调的个别案例,阐述了人类性格转变的内因与外因。所谓“内因”,即围绕“我们真正了解自己多少?”这一问题,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作者重心放在“外因”上,即“性格如何在强大情境压力下产生转变?”作者结合“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各类社会现象,得出一个主要结论:不论是细微或明显的情境因素,皆可支配个体的抵抗意志;且在特定情境下,“情境力量”远远胜于“个体力量”。
具体说来,受试者能够符合、遵守、服从,并轻易地被诱惑去做在“情境力量场”之外无法想象的事。包括去个人化、服从权威、被动面对威胁、自我辩护与合理化,都是诱发好人为恶的因素。其中,“去人性化”是让平凡人性情大变、变得冷漠无情,甚至肆无忌惮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认为敌人就应该受到酷刑折磨和歼灭。通过揭示一系列心理过程,作者透彻地解释了“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但是,强调“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会陷入到为恶人恶行作“无罪辩护”的泥沼中。为此,作者在书中强调:“试图去理解情境和系统如何影响个体行为,并不是为了替谁辩护,也不是为了免除此人所犯下的非道德或非法行为的责任。”此外,作者在书中还回应了另外一个问题:如何避免不好的“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通过引用文献与真实案例,总能看到有些个人可以抵抗诱惑、不屈服于诱惑,作者称之为“平凡英雄”,而这些人并不是天生有善良之神的眷顾,而是直觉上深知心理与社会的抵抗战术。正是因为这些“平凡英雄”的存在,作者相信:人性终究是良善的,人们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利用个体力量来挑战情境与系统力量。当我们面对情境和系统的强大压力时,都该坚持人类本性中最好的本质——以颂扬人性尊严来对抗邪恶。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解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