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高新区

提升产业含“新”量 增加发展含“金量”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3月14日        版次:A02    作者:

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生产线一角。

春日的贵阳高新区,处处涌动着创新的热潮:产业生态圈加速成长,创新要素加速汇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自诞生之日起,便将科技与创新融入发展基因,释放出无限的发展动能。“十四五”以来,规模、链群、首发等关键词,成为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全球首条类7代触摸屏智能生产线、全国最大片绕线电感基地、全省首个国家一类新药等一系列前沿技术和重大成果在这里落地生根、茁壮成长,为贵阳高新区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下,贵阳高新区紧紧围绕“高”和“新”的功能定位,坚定不移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将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向着高质量发展加速前进。

创新“内核”带动产业“极核”

去年12月,贵阳高新区再添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量达到97家,并相继培育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家贵州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产业突破,创新先行。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面向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贵阳高新区把创新嵌入产业发展各领域,推动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一方面,贵阳高新区依托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赋能实现“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无人驾驶、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不断发力新赛道。通过“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夯实根基,又抢占先机。

得益于创新,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航空环锻件柔性智能生产线,实现热加工企业制造全过程可控化、变形过程数字化、材料和能源节约化,全面融入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链,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依托创新,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从“制造”向“智造”转变,产量从最初的年产十亿多只提升至年产上百亿只,人均产值近3年保持30%的增速,成为中兴、TCL等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

拥抱创新,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从研发智能制造技术到开发自动驾驶底盘再到推出整车产品,一步步跻身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第一梯队。

在一次次迭代升级进程中,创新之潮奔腾激荡,从未止歇,成为贵阳高新区传统产业“破茧”重生、未来产业“破土”新生的重要密码。

随着创新主体提质扩量,一家家企业逐步在行业中站稳“C位”。贵阳高新区依托链主企业,打造航空发动机、微特电机、电子元器件“三大生态圈”,发挥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作用,构建以“两主一特”(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核心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和产业布局。

同时,依托在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等方面的积累,朝着低空经济再度发力,努力将贵阳高新区打造成为贵州省发展低空经济的“试验田”。

创新“因子”催生行业“新星”

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果把基础研究视作“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就是“从1到10”的过程。

今年以来,一个接一个的好消息从贵阳高新区传出,6家创业企业自行研发的6个项目先后落地贵州科学城科技创新园,涵盖电子信息制造、大健康、未来产业等领域。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为贵阳高新区注入了新的创新活力,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贵阳高新区持续通过搭建创新平台、优化政策支持、强化产学研合作,加速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技术突破走向产业应用。2024年,全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亿元,完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31项,申报及报备高企数量均为贵阳市第一。

从中南(贵州)贵阳贵安产业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医学发展研究院西南分院落地,到获批建设10个贵州省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再到科技创新暨成果交流系列活动持续举行……贵阳高新区着力打造创新平台,解决“转什么”的问题。

从加强区级匹配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保障力度,到开展研发投入费用归集实务培训,再到帮助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实现2024年争取到上级资金支持8000万元……贵阳高新区着力增强企业研发信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我要转”的动力。

从整合贵州科学城等创新资源,搭建技术交易平台,到构筑“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中试熟化——规模化生产”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贵阳高新区继续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丰富“怎么转”的方式。

如今,胡平生博士带领他的团队在贵阳高新区成立贵州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高新区共建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开发出贵州省首个国家一类新药抗胃食管反流病新药X842。

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借助高校资源,组建研发团队,坚持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000万元以上,保持每年至少立项3个项目、2个研发成果落地、推动1个项目产生经济价值的研发速度。

……

向内构建生态,向外协同创新。当下,贵阳高新区正通过“四城联动”,持续拓展双向“朋友圈”,接续推动科创成果加速转化、落地生“金”。

创新“磁场”集聚发展力量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贵阳高新区也在不断探索新路径,聚焦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素,以“护航者”的姿态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推动创新生态聚变成势。

贵阳高新区创新金融手段,出台《贵阳国家高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试行)》,与金融机构联手,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定《贵阳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基于定量评价、精准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型政策工具,发现和挖掘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中小企业。

在行业发展方式的创新上,贵阳高新区以贵州科学城为核心,联合科研机构和企业,成立贵州科学城业界共治理事会,组建了航空发动机行业委员会、集成电路行业委员会、前沿新材料行业委员会等9个领域的行业委员会,共同探索“管委会+龙头企业+科研平台”发展模式;成立了贵阳高新区检验检测认证领域党建联盟和联合党支部,不断探索组织共建、共建共管、资源共享、治理共抓的工作机制,下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一盘棋”。

在引育人才方式的创新上,贵阳高新区规划建设5个人才小镇,并构建集奖励、销售、租赁、补贴于一体的住房政策体系;开展区管专家选拔、考核、管理、服务等工作,积极发挥“头雁”作用;设立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增加区域性互动合作交流,实现本地人才需求和在外人才资源精准匹配,吸引更多黔籍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在生态优化的创新上,贵阳高新区打造企业荣誉价值服务平台“荣耀殿堂”,以荣誉为核心,构建独具特色的荣耀体系,建立多元互助服务社区,并以该平台为载体,按照“一平台N中心”模式,打造了产业共享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园区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产业协同能力。

如今的贵阳高新区,处处充满创新的气息。蓬勃旺盛的探索热情和创新活力,正在这片热土上持续发酵,为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充沛的动能。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