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由贵州文学院主办的最新一期“精读堂”活动在清镇市举行。清镇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商善律、副会长谭俊陆,贵州省地方史专家库专家、清镇市档案馆(地方志办)三级调研员兰道宇三位本地专家以“影响深远的民族融合创举”为主题,展开一场清镇屯堡文化对话。活动由贵州省作家协会指导,清镇市文联、清镇市作协、也闲书局承办。
活动现场,与会专家分别介绍了清镇屯军的历史始末、布局特点、军屯遗存以及深远影响。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平定云贵,随后留军屯驻、“调北填南”,在贵州实施卫所制度,形成大大小小的屯堡,又因性质不同分为军屯、民屯。在地处重要节点的清镇,设立了威清卫和镇西卫,其屯堡文化在贵州文化领域地位显著。清镇屯堡从洪武年间延续至明朝末年,时间跨度长达240多年,分布呈点状,集中于交通要道附近;类型齐全,涵盖普通与特殊千户所,兼顾军事防御与农业生产,满足军事与农业需求。
“没有屯军,就没有清镇。”明朝的卫所制度、屯堡政策对清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兰道宇从农业开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屯堡政策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通过修建水渠、堰塘和水车等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进玉米、红薯等新农作物品种,推动贵州农业发展。商善律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认为大量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形成混合家庭,促进了文化交流,推动了社会稳定发展。谭俊陆从当地教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屯堡政策带来儒家文化,推动教育发展,清镇屯堡后代中出现众多举人和进士;同时,清镇的方言、节日和建筑风格也受其影响,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清镇屯堡文化是历史见证与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深入挖掘研究能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共话清镇屯堡文化》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