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带状疱疹发病率上升,专家提醒——

谨防“缠腰龙”突袭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08日        版次:A07    作者:

每年季节交替之际,气温波动频繁,人体免疫力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下降,各种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其中,春季带状疱疹患者数量显著增加,这与流感高发、熬夜疲劳、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密切相关。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皮肤科副主任涂云华表示,带状疱疹虽非致命疾病,但其疼痛和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做到科学预防与规范治疗是抵御“缠腰龙”的关键。

春季是带状疱疹高发季

“针扎火烧、疼痛难忍,不能碰,睡不着觉,越到夜里疼得越厉害……这些都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涂云华说,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90%以上的成人体内潜伏此病毒。儿童时期感染后表现为水痘,病毒随后潜伏于神经节中,当免疫力下降时(如疲劳、慢性病、年龄增长),病毒沿神经扩散,引发皮肤水疱和剧烈神经痛。“春季气温变化快,容易引发感冒并造成免疫力低下,从而引发带状疱疹。”涂医生说。

另外,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是带状疱疹的主要发病群体。患有慢性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或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以及长期服药导致免疫力下降的患者,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人群。

涂医生介绍,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为单侧皮肤出现成簇水疱伴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往往伴随着皮肤上出现的水疱沿着一条或多条神经分布的区域散布,通常呈“长条带样”,俗称“缠腰龙”。此外,疼痛与误诊的双重困扰是治疗带状疱疹的难点,带状疱疹在发病前常有一些前驱症状,如乏力、低热、食欲不振或皮肤出现烧灼感和神经痛。对带状疱疹的认识误区,导致不少人在预防和治疗上走了弯路。

虽然带状疱疹常见于腰部和胸部,但实际上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只要有神经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带状疱疹,如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四肢等。除了常见的皮肤型带状疱疹外,还存在多种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表现,如眼部周边及耳部周边的带状疱疹等。其中,眼部周边的带状疱疹对眼球包括角膜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耳部带状疱疹会引发耳部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往往还伴随着面瘫症状的出现,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听力减退。

“带状疱疹的治疗有黄金治疗期,发病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可缩短病程、降低后遗神经痛风险,患者切勿因‘忍痛’而延误治疗。”涂医生说。

带状疱疹初期具有一定传染性

针对“带状疱疹不会传染”这一说法,涂医生说,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带状疱疹在发病初期及急性期具备一定传染性,家中有老人及儿童的需格外注意防范。尤其是有新生儿的家庭,应该避免和病人接触。一旦进入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阶段,其传染性一般很小,甚至可视为不具传染性。

另外,不少人认为“带状疱疹治愈后不会复发”,涂医生表示,约5%的患者会多次发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带状疱疹病毒在初次感染后会在体内长期潜伏,并不是终身免疫。因此,得过一次带状疱疹的患者,在免疫力下降时仍有可能复发。部分人群平时生活不规律、熬夜等导致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时,也容易引发带状疱疹再次感染。

涂医生说:“近年来因压力大、熬夜、过度劳累等,导致带状疱疹发病呈年轻化趋势。目前我们科室中有四分之一的带状疱疹病人是50岁以下的年轻人。”

目前有两种疫苗可接种

早预防、提高自身免疫力,可以有效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据统计,5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带状疱疹发生率可降低90%以上。目前我国已有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和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两种选择,重组带状疱疹疫苗的注射要求是年龄在50岁以上,需要两次注射完成免疫接种,第一剂次和第二剂次间隔两个月;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的注射要求是年龄在40岁以上,注射一次即可。涂医生建议,适龄人群可到就近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咨询,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选择。通常情况下,带状疱疹疫苗的保护期限在5年至20年之间,这一范围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针对高发年龄段和高危人群,接种疫苗是最具性价比的预防手段。

涂医生特别提醒,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在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前应详细咨询医生,评估自身情况和接种风险,以确保安全有效地接种疫苗。正患带状疱疹的病人不建议接种疫苗,应等疱疹痊愈后再接种;如果患者患有急性发热性疾病,如高烧等,应推迟接种疫苗,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疫苗效果。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