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人员在转运加工好的菌棒。
连日来,开阳县高寨乡久场村食用菌加工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务工人员忙着装料、套袋、转运等,让一座座木屑“小山”变成了一袋袋乡村振兴的“致富棒”——食用菌菌棒。
“我们抓紧时间加工菌棒,争取让蘑菇早点上市。”该基地负责人李群介绍,基地每天可以生产1万多个菌棒,预计今年可生产40万棒香菇菌棒和20万棒木耳菌棒。
食用菌基地不仅是生产的阵地,更是周边群众就业的摇篮。秉着“致富不忘乡邻”的理念,基地由村集体公司蓝阿秧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加工菌棒和销售产品,通过组织周边村民参加生产,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务工增收。基地提供固定就业岗位50余个,带动10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年均发放务工工资80余万元。
李阳兰是久场村村民,也是菌棒基地发展的受益者。过去,她守着家中的几亩地,收入微薄。如今,她每天步行几分钟就能到基地上班,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我家就住在附近,在基地打工很方便,从菌棒加工到蘑菇采收结束,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每年能赚三四万元,我感觉很满意。”李阳兰说。
冯成丽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健 文/图
(《菌棒生产加工忙》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