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搭建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

“四城”科技成果供需服交流活动举行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10日        版次:A04    作者:

贵州科学城服务中心与技术转移机构签约仪式现场。

本报讯 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推介高价值专利、路演前沿科技成果、签约产学研合作……4月8日,“四城”科技成果供需服交流活动在贵州科学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活动中,贵州省技术转移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洪旭发布2025年首批贵阳贵安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涵盖富矿精开、生物医药等领域的51项需求,成为企业升级与科研攻关的双重指引。

贵州电网采用“先用后付+销售额提成”模式,推动21项技术转化;通过“科学家+企业家”模式,共建哈工大新材料实验室;实施跨区域合作帮助国塑科技搭建平台……贵州省技术转移中心作为贵州技术交易市场的运营主体,洪旭用三个案例勾勒出该交易市场的“撮合”能力。

洪旭表示,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以“挖需-匹配-撮合”为核心的技术交易机制,结合贵州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营试点,组建服务队入企挖掘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组织企业与北上广高校对接,实现成果转化,有效破解企业“找技术难”痛点,推动技术要素精准匹配与双向流动。

“专利不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要搬到货架上、用到生产中。”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二级调研员王曰洪表示,过去贵州专利转化率较低,症结在于“供需信息不对称”,而贵州科学城搭建的平台就像“技术超市”,不仅提供专利清单,还配套技术经理人“一对一”服务,在这里,每一项高价值专利都能找到“最佳拍档”。

在科技成果推介环节,三项“硬核”技术展示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跃迁路径。中南大学马举教授团队的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通过毫米级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预警地质灾害,其技术已应用于毕节、开阳等地;贵州大学姚梦琴副教授团队的“微纳米功能粉体连续制备技术”,通过微反应装置精准调控工艺,解决传统粉体粒径不均、效率低等问题,并联合企业推进产业化,加速磷化工领域技术升级;贵州理工学院徐佑林教授团队带来的煤矿巷道支护与沿空留巷技术体系直击贵州煤炭产业痛点,通过高强材料与智能装备提升煤矿开采效率,其技术已在20余个煤矿应用,多回收煤炭超百万吨。

在随后的签约仪式上,贵州科学城与贵州省人才大市场、5家技术转移机构签约,这标志着贵州科学城的创新生态圈进一步扩大。

“今天的签约不是终点,而是‘链式服务’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科技研发、孵化转化、产业培育、生产服务等方面,做好‘技术红娘’,当好‘转化保姆’,将贵州科学城打造成创新之城。”贵州科学城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科技创新非“独奏”,而是“交响乐”。近年来,贵州科学城紧盯“最后一公里”难题,构建“一张网一平台一生态”产业服务体系,以体系之“通”破转化之“痛”。

当企业技术需求在发布厅精准对接,当高价值专利在洽谈区找到“婆家”,当科研成果在市场实现转化……一幅“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成果转化高效畅通、产业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图景正在贵州科学城铺展,这座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正让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