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爽爽贵阳 文化筑城

——贵阳贵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13日        版次:A03    作者:

鲜花掩映下的贵阳孔学堂。

贵阳城垣步道一景。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爽爽贵阳,文化筑城。近年来,贵阳贵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文化贵阳贵安建设步履铿锵、亮点纷呈:高质量推进“一河一道两片”规划建设,敞亮700年贵阳老城历史文脉;高要求编撰出版《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以丛书形式深入挖掘贵阳贵安历史文化;高标准打造文化地标贵阳孔学堂,在传播、教化、研修、礼典等功能中构筑具有贵州风格、中国意蕴的“精神高地”……在大地上、书卷上、文化地标上立体书写的贵阳贵安历史文化,目标一致——一体推进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群众文化“五个文化”,赋能“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购、爽游”的“六爽”贵阳,全方位奏响“强省会”文化贵阳贵安建设最强音。

高质量推进“一河一道两片”规划建设

随着贯城河太平路段的碧波重现、历史城垣步道的蜿蜒舒展、文昌阁与翠微园两大街区的蝶变新生,贵阳正用“绣花功夫”在城市更新中守护历史根脉,让文化遗产成为可触摸、能体验、有温度的城市记忆。

“一河一道两片”规划建设高质量推进,敞亮的是700年贵阳老城的历史内涵与对外形象。其中,“一河”指的是贯城河沿线。贯城河核心段北起北京路,南至南明河,全长约3300米,城市设计范围共计124公顷,其中核心范围85公顷,延展范围39公顷。

贯城河贯穿云岩、南明两城区。这条见证过明清贵阳城的历史水道,曾因城市扩张成为地下暗渠。经过十年持续治理,通过建设下沉式再生水厂、实施生态清淤等举措,2023年3月,作为“一河”的首开项目,太平路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开始建设,贯城河揭盖工程启动,历时半年,完成了河道的清理和修复。2023年底,河水引入工程完工,贯城河再次迎来清流。2024年1月26日,随着玉带桥、龙井亭等历史地标复建完成,贯城河太平路段揭盖复涌,两岸同步打造的文化商业街区同步开街,形成“水清、岸绿、景美、业兴”的城河互动新图景。

目前,贯城河揭盖复涌工程仍在持续推进中,更多河段将重见天日。

“一道”是指贵阳老城历史城垣步道,沿着明代贵阳府城垣走向,总长7908米的历史城垣步道正在勾勒老城的“记忆环线”。依据设计思路,城垣步道的总体布局呈现为“一环九片十三圈”,云岩区段5113米,南明区段2795米,将分散的历史遗迹连点成线,从北门(布德门)遗址到文昌阁的飞檐斗拱,从次南门(广济门)旧址到甲秀楼的浮玉桥影,经过贵阳历史上的“九门”,连通“四阁”,成为一条探寻贵阳历史文化的绝佳路径。

在建设过程中,贵阳市运用图、文、声、光、电和智能技术等手段,复原贵阳老城的历史文化,并通过数字技术将实体体验与虚拟体验相结合,让市民和游客在“虚”“实”之间充分感受到流动的文化历史就在身边。

“两片”是指文昌阁和翠微园这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阁片区以文昌阁、华家阁楼、虎峰别墅为核心,范围总面积14.97公顷;翠微园片区则以甲秀楼、翠微阁、黔明寺等为核心,范围总面积79.14公顷。这两个片区的保护建设方案旨在促进老城区文化的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让“看得见的历史”真正成为“留得住的乡愁”。

下一步,贵阳市将以《贵阳市老城区历史文脉研究与保护利用指南》和正在编制的《贵阳贵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一硬一软一机制”(即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文化内容打造和长效保护机制建立)做好相关工作。

这座山水环抱的城市,正书写着历史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和谐篇章——让700年文脉在时代潮涌中永续流淌,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滋养市民生活的精神纽带。

高要求编撰《贵阳历史文化丛书》

千年历史遇见现代传播,一场文化盛宴正在上演。截至2025年4月12日,贵阳市重磅打造的《贵阳历史文化丛书》在“得到”App上线22天,读者誉之为“耳朵里的文化宝藏”。丛书的“身影”,也出现在贵阳孔学堂“阳明文创店”、新华书店紫林庵店以及“爽贵阳”App等线下、线上平台。

“得到”App发布了《贵阳历史文化丛书》首批4册图书,其中,《贵阳史话》作为丛书的总述卷,以贵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支撑,用史话的形式鸟瞰贵阳发展历史,展现独特的文化底蕴,堪称一幅时间的历史画卷;《山海沧桑》作为丛书的地质卷,以贵阳的地质地貌及其变迁为核心,揭开贵阳山川地貌演化、古生物兴盛繁衍的历程,凸显贵阳贵安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自然环境;《考古黔中》作为丛书的考古卷,用考古材料通写贵阳贵安历史,通过考古遗存,以科普的写作手法,缀连了贵阳贵安4万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史、社会发展史和民族融合史;《甲秀昌明》作为丛书的教育卷,以时间为序,通过“专题+故事”的形式,集中、真实、生动地展现了600年来贵阳教育的勃兴、转型及发展历程。对此四书,“得到”用户纷纷给出五星好评。

于2023年7月启动的《贵阳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工程,以“尊重历史,体现文化,注重协调”为原则,紧扣历史性、文化性、系统性三大核心,以史为鉴,以文铸魂,以系统为纲。丛书第一期按照“1+9”的编纂计划安排,即总述卷1册、分类卷9册。除已发行的首批4册书外,另外6册书中,《心学胜境》挖掘王阳明在贵阳的足迹与心学文化,探寻“心学胜境”的深厚底蕴;《金筑诗话》通过贵阳的诗词歌赋与文化艺术,立体展现千姿百态的贵阳文化;《贵士名贤》为贵阳贵安历史名人传记,在名人传记与乡贤精神中体现“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多彩之风》借由贵阳的民族文化与移民文化,展现多民族和谐共处的独特风景;《筑城红韵》在贵阳的红色革命历史与英雄事迹中,重温革命年代的壮丽篇章;《六爽之城》则在贵阳旅游文化与“爽爽贵阳”品牌引领下,畅游贵阳的风景名胜与网红打卡地。

丛书自去年12月发布以来,叶辛、顾久、欧阳黔森等文化学者纷纷点赞。顾久称之为“强省会”背景下贵阳历史文化的第一张“标准彩照”。他说:“贵阳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构成了这张彩色照片,文化建设将为这张照片增添更加亮丽的一面。”

一座城,因历史而厚重,因文化而生生不息。探索贵阳,从这里开始。丛书的发行,对于贵阳市民和外来游客了解贵阳、认识贵阳具有积极意义,历史文化的转化利用也将极大地增强文旅产业的文化内核,增强贵阳的文旅魅力,让广大读者和游客了解贵阳、热爱贵阳。

高标准打造贵阳孔学堂文化地标

3月23日,孔学堂“四大文化”主题讲座(第一期)暨孔学堂讲坛第1100场活动举行。此次活动的两个数字引人关注:“第1100场”指向一个里程碑的成就,孔学堂讲坛自2012年9月29日开讲第一场以来,13年间已有900余位来自海内外的优秀专家学者登上讲坛,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为听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这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座;“第一期”指向一个新的开始,“四大文化”主题讲座围绕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的贵州“四大文化工程”,既是赓续文脉的使命担当,也是助力多彩贵州建设的创新实践。

新时代的贵州需要文化引领,尤其需要文化地标来承载、滋养。贵阳孔学堂是由贵州省、贵阳市倾力打造的多功能、复合型、地标性的大型公益性文化综合体,是具有贵州风格、中国意蕴的文化地标。十余年来,孔学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充分发挥教化、研修、传播三大功能,高质量开展各类文化活动。

教化方面,打造持续性文化品牌活动,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持续举行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孔学堂讲坛”,印制《孔学堂木铎》供市民游客免费取阅学习,推进讲坛成果转化升级与广泛普及;持续塑造节日IP“我们的节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创新文化体验:春节元宵推出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清明打造“上春山”踏青游园会,端午融合“游百病”民俗与非遗体验,中秋围绕“爱月之城”的主题展现节日内涵……活动深度展现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厚魅力,强化与市民的情感连接和精神共鸣;“孔学堂四礼”彰显礼仪文化内涵:“中华婚礼”遵循传统婚俗、倡导婚恋新风,“开笔礼”提高学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敬老礼”营造尊老爱老文化氛围;持续开展祭孔典礼,2024年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活动邀请400余名孔子后裔代表、孟子后裔代表参礼。此外,涵盖古典舞、形体、书法、国画、茶修、太极等课程的“新六艺”推广活动,包括“溪山翰迹”“溪山书法社”“溪山踏歌行”“溪山琴社”等在内的“溪山”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体验。

研修方面,搭建中华文化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新平台,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与转化运用。孔学堂建设了以中华文化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为主要功能的阵地——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十多年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30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术机构先后入驻;超过3000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前来讲学、交流、研修;常态化举办“四季论辩大会”等学术活动,设立“贵州省国学单列课题”并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在国内首次出版《阳明文库》《阳明学年鉴》,持续与光明日报社联合发布阳明文化年度“十大热词”。

传播方面,整合媒体资源,推动孔学堂融媒体中心、孔学堂国际传播中心“双中心”建设。从内、外两个向度“合纵连横”,建立海内外传播矩阵、融媒协作体系,网络影响力跨越式提升,传播效应和传播量级呈几何倍数增长,让孔学堂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一体推进“五个文化”赋能“六爽”贵阳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文化贵阳”。

贵阳贵安文化丰富多彩且底蕴深厚,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群众文化、历史文化等交织交融,散发历久弥新的光彩。近年来,贵阳贵安一体推进“五个文化”,创新开展文脉研究利用工作,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为“爽爽贵阳”增光添彩。

红色文化不断做精。目前,我市梳理形成第一批164处红色资源并建立红色资源名录,其中重要机构旧址15处、烈士陵园(墓)40处、纪念设施9处、遗址遗迹74处、其他资源26处,对清镇红二、红六军团猫跳河观游渡口遗址古道、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图云关旧址等遗址进行修缮保护;红色点位展陈展示焕新亮相,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厅改陈布展提升工作即将完成。

阳明文化不断做强。阳明文化是“爽爽贵阳”的重要城市名片。按照一个联动机制、一个顶层设计、一个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一个精品课程、一个精品旅游路线的“五个一”工作思路,我市完成了阳明洞、蜈蚣坡古道、甲秀楼(翠微园)、达德学校旧址、阳明祠5个阳明文化保护修缮和保养维护工程;做好甲秀楼(翠微园)、阳明文化园(阳明洞)、玩易窝、阳明祠、孔学堂等核心资源点位的展陈提升,并启动首期甲秀楼及翠微园展陈提升工作;举办“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研讨会、以“阳明心学与企业家精神”为主题的首届孔学堂文明论坛,贵阳贵安“心学高地”城市名片更加响亮。

民族文化不断做实。贵阳举办“民族团结巡游大联欢”和“民族团结演艺大联欢”活动,观山湖民族大联欢广场连续两年举办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点燃了独属贵州的“最炫民族风”;完成第六批省级非遗项目推荐申报43项,认定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培育项目4个,民族传统手工业全面提升,在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上斩获3金3银1铜,两家公司获得2024年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命名;建设民族特色小城镇,推进花溪高坡扰绕村等8个和美村寨建设。

历史文化不断做优。以敬畏之心做好历史文脉研究利用,专门组建贵阳贵安历史文化专家智库团队,以丛书形式深入挖掘贵阳贵安历史文化,《贵阳历史文化丛书》首批图书已经出版;以4个历史文化名村、7个传统村落为重点,拟用3年时间挖掘整理全市996个行政村的村史村事。

群众文化不断做特。坚守“三性”“三零”“三味”“三温”,2024年全年举办贵阳路边音乐会217场,吸引现场观众超180万人次,汇聚近4万人次各行各业群众与专业歌手同台献艺,网络传播量超70亿次,超百次登上同城热搜榜,成为全省继“村BA”“村超”后的又一文旅顶流和文化盛宴。

围绕“五个文化”展开的保护、挖掘、利用工作,丰富了“六爽”贵阳的文化内涵,擦亮了“爽爽贵阳”的城市品牌IP,让贵阳贵安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