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贵阳孔学堂。

▼修文阳明文化园王阳明雕塑。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阳明文化是复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潮中最为耀眼的热点之一,“阳明心学诞生地”贵州、“心学高地”贵阳则是宣传、弘扬、研究阳明文化大潮中无可争议的重地,并形成了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足鼎筑”的格局。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2024年,贵阳市制定《贵阳市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阳明文化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工作,重点推进阳明文化“五片区”一体化规划展示,持续擦亮“心学高地”城市名片。
立足资源优势 加强转化运用
“阳明心学”是属于世界的,但作为阳明心学诞生地、王阳明问道悟道传道地,贵州贵阳有着“独特”甚至“专属”的阳明文化地域资源优势。
“他年贵竹传遗事,应说阳明旧草堂。”阳明先生的人生际遇和哲学思想最为关键的一段“心路”,是在贵州贵阳走过的。他问道贵州,得以在贵阳悟道、证道、体道、弘道,黔地也因阳明先生而得以有“黔中王门”,心学生生不息延续至今。阳明心学生发于黔中大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黔地人文历史的宝贵财富,至今仍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在黔期间,王阳明遍游黔地,每到一地皆作诗文留念,其中,《赴谪诗》五十首,《居夷诗》一百多首,有数据统计,其一生诗作中的四分之一写于贵州。这些诗作中,始终看不出任何悲观情绪与凄苦愁状,反而充满了对贵州贵阳山水、自然、山民、门生的描绘与热爱,一如他在诗中所写:“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古洞闲来日日游,山中宰相胜封侯。”写于贵州的《瘗旅文》《象祠记》,收入《古文观止》。将贵州人文山水与阳明文化两大IP深度融合的“阳明·问道十二境”,把王阳明在黔期间的十二个行迹、事件串联为经典文旅游学路线,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体验与互动,让阳明心学得以深入人心并辐射丰富的贵州文化资源。十二境中有八境在贵阳,位于贵阳老城区的阳明祠、翠微园、仙人洞和修文县阳明洞、三人坟、天生桥等地,都有阳明文化遗存遗迹。
王阳明在贵阳悟道、传道,阳明文化塑造了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立足阳明文化的地域资源优势,贵阳贵安抓好联动,加强系统谋划,做到整体推进,积极发挥自身的阳明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强化阳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导向,不断释放阳明文化的发展活力,强化阳明文化转化运用。
深耕资源,释放“阳明文化”活力。2016年挂牌成立的阳明文化(贵阳)国际文献研究中心,在阳明文化普查挖掘、典籍整理、传播交流、研究阐发、教育普及、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有益成果:已收集整理阳明文化相关理论著作1474种6068册(包含中文、日文、韩文3种文字图书);推进文献资源电子化管理与存储,开发建设数字王阳明资源库全球共享平台并上线运行,截至目前,已有来自120个国家、811座城市的注册用户32.4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达734万余次;新编历史京剧《阳明悟道》是贵阳市重点打造的文旅融合艺术成果:该剧堪称对阳明心学舞台化的典型诠释,剧中“王阳明”的饰演者冯冠博一举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冯冠博从舞台上走到真山真水间,在阳明文化微纪录片《我的1508 问道·十二境》、央视历史人文纪录片《阳明悟道》中一次次出演王阳明,带领观众与500年前的王阳明一道感受“无限风光在贵州”的心灵慰藉和人生思考。
转化运用,擦亮“心学高地”名片。经过多年发展,贵阳已形成以孔学堂、阳明洞、阳明祠“三足鼎筑”为重要载体的阳明文化研究、教化和传播平台。孔学堂是全国研究阳明文化的高端平台和文化名片,努力打造以“中国心学”为研究传播方向、在全国乃至全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龙头地位和国际影响的心学高地、特色智库和高端平台;阳明洞位于修文县中国阳明文化园,当地打造“一体”体验空间,统筹兼顾中国阳明文化园园内、园外,推动阳明文化保护和开发同步一体化建设,以阳明洞为核心推出“一串”旅游路线,做好“阳明文化+”旅游线路规划设计,大力打造产、学、游精品旅游路线;阳明祠内现存王阳明朝服线刻坐像,两侧有先生手书“壮思风飞冲情云上,和光春霭爽气秋高”木刻对联,至今仍是瞻仰、祭祀王阳明的所在。
整体联动,让世界听见阳明“心”声。2024年,贵阳市制定《贵阳市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阳明文化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工作,按照建立一个联动机制、完善一个顶层设计、建好一个阳明文化数字博物馆、打造一个精品课程、开辟一个精品旅游路线的“五个一”工作思路,肩负起传承和传播阳明文化的历史担当,搭建交流平台讲述阳明故事,让世界听见阳明“心”声。当前,贵阳正围绕“做强阳明文化”的总体要求,从规划调整、功能强化、内容策源、场景活化等多个方面入手,重点推进阳明文化“五片区”一体化规划展示。“五片区”分别包括阳明文化会客厅——甲秀楼、翠微园,阳明文化悟道地——阳明洞,阳明文化传道地——阳明文化园,阳明文化纪念地——阳明祠,中国心学研究地——孔学堂。
打造文化地标 传播阳明文化
贵阳孔学堂是由贵州省、贵阳市高标准打造的具有贵州风格、中国意蕴的文化地标。在市委宣传部指导下,孔学堂牵头制定了贵阳市阳明文化转化运用工程“一软”顶层设计;聚焦“一院一刊一会一公司一品牌”,建强阳明研究院,办好阳明文化刊物、丛书等,发挥好阳明学会作用,组建阳明文化运营公司,打造阳明文化活动品牌,形成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载体、文化品牌和文化活动。
其中,孔学堂高等研究院围绕“中国心学”的研究传播进行打造。在组织学术活动方面,把孔学堂“中华文化国际研修园”纳入“国际儒学联合会研修基地”,通过发起“中国心学与世界”学术联盟,加强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等重要机构的密切合作,通过一系列合作共建、学术交流,努力打造“心学高地”学术品牌;孔学堂文化运营公司加强资源整合,强化阳明文化转化运用,通过打造阳明文化活动品牌,形成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载体、文化品牌。公司自2024年2月挂牌以来,累计开展100多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提升了“爽爽贵阳”心学高地城市名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阳明文化为核心的“一品牌”声势浩大: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打造的“溪山岳麓·大成心境名家讲坛”,以阳明文化为主要内容,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阳明文化讲坛,目前已举办近30场讲座;持续打造“孔学堂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品牌,开展阳明专题公益讲座5场,完成“大成心境”孔学堂阳明文化品牌创建及发布工作,探索以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的方式传播阳明文化。
在推动阳明文化研究转化向系统化、集成化、品牌化迈进的同时,孔学堂还通过阳明文化赋能,坚持不懈擦亮阳明心学诞生地的文化名片,建设阳明文化高地。
阳明文化赋能育人“修心”。2024年8月10日,贵阳孔学堂挂牌成立“传习与党建研究院——共产党人的‘心学’研习基地”,启动共产党人的“心学”研修课程编制工作。同时,打造贵阳孔学堂(十里河滩)研学基地,与70余所学校、研学基地建立合作关系,组织近3万人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聚焦学生研学、企业家研修、党员干部培训,贵阳孔学堂推出“山地英雄汇·问道阳明”“王阳明哲学思想三题”“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修炼共产党人‘心学’”等30余条精品线路,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等单位达成合作。
阳明文化赋能贵阳“文化味”和“烟火气”。为让阳明文化融入日常文化生活,贵阳孔学堂举行成人礼、开笔礼,号召学子们持续弘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阳明精神,以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为精神灯塔,用阳明心学点燃学子们心中的智慧之火,并打造“市”“乐”“驿”“趣”“景”五大配套沉浸式游园活动。
阳明文化赋能文创焕发“年轻态”。2024年7月,贵阳首个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的文创店在贵阳孔学堂和青云市集同步开业,64款文创产品和4款果饮在游客面前崭新亮相。阳明文创产品涵盖文创、美食、汉服、非遗等多种业态,阳明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不仅呈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受到当代年轻人热捧。2024年6月开启的“阳明市集”,涵盖文创、美食、汉服、非遗等多种业态,还推出“上春山”“结良缘”等主题市集,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在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碰撞中,阳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此外,孔学堂还在32所学校挂牌孔学堂传习社、14个社区挂牌孔学堂艺站,累计开展99场活动,覆盖2万余人次,实现阳明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
深化传承创新 赋能全域发展
作为“龙场悟道”发源地、“知行合一”诞生地、阳明心学缘起地,修文县近年来深度挖掘和厚植阳明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持续擦亮“爽爽贵阳・心学修文”这张特色名片。
阳明文化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教育领域有着重要价值与深远意义。修文县高度重视阳明文化对师生的滋养,持续推动阳明文化进校园,在全县的乡村、街道和校园中打造阳明文化新场景,培育文化土壤,激发人们知行合一的奋斗精神。
走进修文县第一中学校园,象征着引领知识、追寻光明的持灯者王阳明铜像矗立门前,校园内《传习录》的经典语句随处可见。“良知楼”“致知楼”“立志勤学院”“改过责善院” 等建筑命名,彰显着阳明文化对校园的浸润。“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王阳明认为,学生的第一大事是立志。修文一中学生每天早晨都要诵读王阳明经典篇目,时刻铭记先贤教诲砥砺精神。修文一中对阳明文化的传承实践,是修文县全域弘扬阳明文化的一个生动注脚。阳明文化的影响力,早已突破校园的围墙,如春风化雨般,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修文县社会的各个层面。
步入洒坪镇青山村的良知广场,便能感受到浓厚的阳明文化氛围,浮雕、景观小品等元素展现着阳明文化的内涵。广场附近的幸福书院,陈列着阳明文化系列丛书,这里还时常举办阳明文化专题讲座。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青山村充分发挥阳明文化在农村“五治”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弘扬良知精神,以知行合一理念推进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逐渐形成文明新风尚。凭借一系列努力,青山村先后获得 “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贵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 等荣誉称号。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修文县的深入探索与积极实践。修文县相关部门深入挖掘阳明文化中的智慧,结合《南赣乡约》等策略及做法,制定《修文县进一步强化“星级文明户”培育及结果运用工作方案》等,优化联户机制及联户单元划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的动力,有效发挥了阳明文化的教化、熏陶与涵养功能。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下,修文县紧跟步伐,按照“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要求,创新“阳明文化+旅游、研学、旅居”模式,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串点成线打造精品路线,赋能乡村振兴。依托“阳明·问道十二境”中的古道心旅、龙场悟道、龙冈开讲、陆广晓发的独特资源优势,修文县推动阳明文化+景区串联成线,打造以中国阳明文化园为中心,辐射玩易窝、三人坟、天生桥、六广河等的阳明文化旅游路线,打造阳明文化现场教学点7个。2024年以来,全县接待研学游客24余万人次,研学综合收益超5000万元。
修文县积极搭建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平台,推动阳明文化传承与创新,目前已成立贵州龙场王阳明研究院、修文阳明书院、修文龙冈书院、贵州修文知行合一培训中心、修文阳明文化研发中心、修文阳明文献研究中心等6家相关社会团体。通过举办阳明文化周末读书会、主题文化沙龙、“阳明文化公益课”、“传承良知精神・讲好修文故事”等品牌活动,构建起“学术研究+大众普及”的双轮驱动模式,让阳明文化走进大众生活,每年惠及游客、群众数十万人次。
下一步,修文县将继续深化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拓展阳明文化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应用,让阳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持续擦亮“心学高地”城市名片》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