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贺正在调试设备。 李贺工作室/供图
“他是为信号传输注入连接驱动力量的‘牵引工’。”这是同事们对李贺的形象比喻。
眼前这位技能大师身上,透着一股不服输的精气神。多年来,哪里存在数控系统加工难题,哪里就有李贺的身影,能拼善搏、精雕细琢的他犹如一柄精密“雕刻刀”,为国“铸剑”。
39岁的李贺,已参与完成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等20余个国家重大工程和专项配套产品生产任务,他加工的精密零件起着信号传输中“血脉通道”的关键作用。
从业17年,李贺从车间一线技能工人成长为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机加车间特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成功入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青年技能接班人”。
主动请缨到一线
一股傻劲炼真技
2008年,李贺毕业后就来到航天电器,从事一线数控加工。加工的零件,大多是国家重大工程和专项配套任务产品,对精度、质量要求极高。
看似简单重复的工作,实则知识涉及面广、实践性强,难度系数大。“加工涉及机械制图、刀具、设备操作、工装夹具、数控编程、变形控制等知识,不仅要学会,还要学精。”李贺说。
正是高强度磨炼,一年后,航天电器实施零件数字化制造项目,要挑选一批有一线操作经验和一定理论基础的技能人才,李贺成功入选,从一线操作岗位转到工艺技术岗位。
就在身边人都认为李贺有了更好的选择时,2013年,他却主动提出到一线去。“当时公司进口一台设备,没人会操作,这么贵的设备摆着不发挥作用,太浪费了。”解决这个难题成为李贺请缨到一线的理由。
“自找苦吃!”李贺的选择在身边人看来有些傻。但这股“傻劲”还没结束,回到一线后,他用工作几年来攒下的七万元,买了一套数控系统和一台简易数控设备,利用空余时间在家演练、研究。
这对于当时尚未成家、家境一般的他而言,不是小数目,他的做法遭到了身边人的质疑。为了提升技能水平,李贺顶着压力,利用空余时间学习、请教、演练。他工作过的地方放满了“奇形怪状”的“成果”。
“技能提升是一个漫长的沉淀过程。”对李贺而言,这个过程有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通过日复一日的操作演练,李贺对数控系统有了深入了解。目前,在全球100多种数控系统中,李贺认为“通过一番研究攻克,还没有很难搞定的。”
这股拼劲、韧劲、狠劲,让李贺快速练就过硬本领,成长为堪当重任的高技能人才。近年来,他凭借自身优势特长,持续攻破加工瓶颈和难题——
突破智能计算自动定位加工技术,将机床原有数控系统改进为一种四轴设备智能运算数控系统,填补了国内数控系统算法的空白,使翻面零件角度加工合格率达100%。
首次开发高转速高进给大切深等体积铣削技术,粗铣加工效率提高60%,该技术传授推广给其他员工后,多次在各类技能大赛上获奖。
利用真空负压原理研制出真空吸附夹具,解决了公司长期不能加工大型薄壁零件的技术瓶颈,每年减少25万元的外协加工费用。
通过持续创新钻研,李贺带头完成了多种型号、多种新品的复杂零件加工任务,保障了各项重大工程和专项配套零件的准时交付。
带头创新除弊病
技术攻关出成果
在一线磨砺多年后,李贺对车间生产制造、加工细节了解颇深。2018年,当再次从事工艺技术工作后,李贺积极探索,突破技术壁垒,促进生产变革。
牵头开展新型插槽刀技术研究,实现了刀杆刀片式插槽加工,刀具成本降低了95%,有效降低一线工人劳动强度。
牵头开展多工位夹具技术研究,掌握了一次开关机床门即可加工24个零件的关键技术,减少了换刀次数,设备利用率提升了15%。
在探索新技术时,李贺积极推动零件数字化编程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生产准备信息管理系统、工时管理系统等数字化系统,对公司数字化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天电器制造的零部件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特点,以前,技术准备和生产准备要按批次进行,导致设备利用率只有42%左右。在李贺的牵头下,车间实行新改革:分工序生产。
促进分工序生产的第一个变革,是对数字化系统整合简化。对于已有的数控系统,他通过编程将复杂工序简单化,易看懂、易操作,统一加工标准;对于没有的数控系统,积极创新。此前,公司采购一款设备缺乏某项功能,如果从国外购买,价格昂贵,李贺自己编写代码,将原有系统功能完善,让加工水平比肩进口设备。
促进分工序生产的第二个变革,是车间人员整合重组。在李贺的建议下,航天电器根据每个人的优势特长,对人员重组。还专门成立编程组,由李贺一个个教,从零开始带出了一支编程队伍。
为了提高人才积极性,李贺还牵头优化公司实行已久的计件制、计时制,将两种工时优点融合推行标准工时,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数字化转型,公司产量、产能得到大幅提升,大家的收入得到提升。
在实行分工序生产后,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任务,且不断换产的情况下,航天电器车间数控设备利用率由50%提升到90%以上,零件产量同比提升44%。
近年来,李贺牵头先后完成了730余项技术攻关,产生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李贺也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贵州省技术能手、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分级托举育人才
一颗匠心传薪火
在数字化转型期间,遇到过不少挑战。之前,一款用于大型零件铣削的技术,能够提高生产效率60%。当技术引进来、李贺将程序调好应用到机床后,却因为是新技术,操作人员不敢上手。
“没事,出了问题我负责。”李贺只好带头干。个人力量终究有限。2013年,在贵阳经开区的推动下,贵阳市人社局以李贺名字命名成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始显现。
工作室刚成立时,任务难以落地。喊培训,一线人员要搞生产,让上课,一线人员也没时间。
为破冰,一方面,航天电器建立规章制度,将车间行政领导纳为工作室成员,制定人才培养、工艺攻关、技能比武等工作室年度计划。另一方面,公司给予政策支持,对于职称评级、技能比武获奖的技能人才,给予真金白银奖励。
有了制度和政策,工作室作用逐渐凸显。目前,航天电器拥有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7个公司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人才培养、考级等工作基本由工作室推进。
在成为工作室领衔人,尤其是成为机加车间技术副主任后,李贺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积极带头开展精益管理,持续推进改革——
牵头梳理技术员分层级管理,按照层级把工艺工作分为工艺性审查、工艺编制、工艺校对三大模块,重新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做到公平、公开、透明。
推广应用高端车铣复合、高端数控加工中心机外编程机外对刀,覆盖率达到100%,零件设备利用率从52%提升至91%。
推动实施数铣柔性单元生产线,能够同时满足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智能化柔性生产,人工减少33%,产能提升42%。
技能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土壤。贵阳经开区在全市创新性开展技能之星(经开工匠)评选活动,分层级培育技能人才,对星级技能人才给予真金白银奖励。李贺初次被评为二星级技能人才,第二次被评为三星级技能人才。
“通过活动路演答辩等环节,锻炼了技能人才欠缺的总结提炼等方面能力,同时还能向其他大师学习。”在第一次参评“经开工匠”时,一位前辈的专利数量让李贺感到惊讶。
之后,李贺主动找到前辈学习经验。“那次交流,让我知道了原来成果就出现在平时工作中,技能人才也可以产出很多专利。”此后,李贺在技术钻研过程中注重专利产出,已写完10多项,目前已评下8项。
通过政企联合培育,李贺从一名合格的“运动员”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员”,他自主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学习系统,将汇编了12600道数控试题的题库分享给同事及贵州航天工业学校,还把经验编著成5本教材,供同行学习。
截至目前,李贺工作室累计培养青年人才50余名,其中培育技师、高级技师共14名,被授予“贵州省青年文明号”称号。近五年内,李贺徒弟中有18人次在院(市)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多人被授予贵州省技术能手、贵州省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菊
(《“铸剑人”李贺:用傻劲拼真技 让时间验匠心》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