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鸿昌。

清炮局建筑遗存。
炮局胡同,在北京东城区的地界上,与周边高大的现代建筑相比,显得格外窄小而破旧。在清朝之时,这里是制造大炮的厂房,到了民国时期,这里有北平陆军监狱,抗日将领吉鸿昌在这里英勇就义。日伪时期,这里的日军监狱曾关押过3000多名抗日志士。
吉鸿昌在此就义
清军入关之后,顺治八年(1651年),八旗设置炮厂制造红衣(夷)大炮。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位于京城东边,该四旗的炮厂设在一起,各建有厂房35间,依次由北向南排列,集中建在后炮局胡同、炮局头条到青龙胡同(过去叫铜厂子胡同)之间。乾隆时期)1736年—1796年),设立炮局,是制造大炮的地方,清朝属镶黄旗,后来被废弃,变成了大炮、军械以及废旧大炮的仓库。
清朝末年,炮局彻底废除,改为监狱。日伪时期,改成日本陆军监狱,至今这里还有4座风化的炮楼。
炮局胡同呈东西走向,北边与炮局头条相通,西边紧邻雍和宫。走进炮局胡同21号,有南北朝向的两排青砖平房,为清炮局建筑遗存。独特的三角形窗户、结实的木门、斑驳的门窗,都在诉说着岁月经历的痕迹。
高耸的围墙、细密的铁丝网,4座残存的炮楼,将原北平陆军监狱和后来的日本陆军监狱与世间隔开,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令人不堪回首,当年无人知晓,但档案都记录下来。
据原北平市公安局的档案记载,1935年6月,平津卫戍司令部通令,北平陆军监狱改称北平军人监狱。据北京市档案馆档案记载,“法字第196号令,北平市公安局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法字第154号训令,内开查该部所属之北平陆军监狱,系沿用旧称,兹按照令,改称为北平军人监狱”。监狱的旧址,就是炮局胡同21号。
炮局胡同21号,还是吉鸿昌英勇就义之处。吉鸿昌,抗日爱国将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升任军长,骁勇善战。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立即回国,秘密与中共华北政治保卫局联系。同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旧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从此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但因叛徒告密,吉鸿昌加入并资助中共的事情,很快被国民党发现。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有一件1933年7月29日的密令和密电,内容是北平市政府、何应钦关于吉鸿昌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希饬“严防”。
密电内容为据叛徒曾某、阮某云陈述,吉鸿昌出洋归来,复即求共产党王某转报共产党中央,志愿加入共产党。中共即派林整建在上海华安饭店与吉接洽。吉鸿昌表示,愿意资助共产党,并先捐工作费一万元整。吉鸿昌按照中共命令,策划张印相之30师和31师投诚。吉鸿昌之后又资助北方共产党现洋一千元,无线电(报)机一部。
1933年5月26日,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依靠苏联的武器支援,集合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等,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吉鸿昌任北路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据1933年7月29日察哈尔密电,冯玉祥与共产党的合作,也是吉鸿昌所为。共产党部署吉鸿昌组织军队,电报中有吉鸿昌与方振武见面,劝冯玉祥与中共合作等内容。
同年,吉鸿昌和任应岐等秘密议定在天津组训骨干,派员策动旧部,以期在中原发动十万人的武装暴动进行反蒋。吉鸿昌与任应岐在1929年结识,并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另据伪北平市政府密令,1934年9月4日,方振武和吉鸿昌,通过秘密电台,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国民党下令严密侦察吉鸿昌“作乱”的电台,千方百计地搜索秘密电台的地址,并设法没收。
1934年11月9日,任应岐与吉鸿昌在天津国民饭店接待李宗仁的代表刘少南,商议反蒋合作事宜时,突遭军统特务暗杀,任应岐、吉鸿昌受伤被法租界工部局扣押,后来二人被引渡到天津蔡家花园国民党51军军法处拘留所。11月22日,任应岐、吉鸿昌被转押到北平陆军监狱。24日晨,监狱接国民党中央军令:“以吉、任累次逞兵作乱,危害民国,通缉有案。更在津勾结共产党,应即按照《紧急治罪法》将吉、任二犯执行枪决。”
1934年11月24日,在就义的前几个小时,他们用笔墨和信纸,给夫人及亲属留下最后遗嘱,吉鸿昌写下一首气壮山河的五言绝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任应岐神情自若,留下遗书,在最后写道:“大丈夫有志不能伸,有国不能报,痛哉!”表现出抗日救国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临刑前,任应岐、吉鸿昌二人拒戴刑具,坚持以坐姿,怒目迎视敌人的罪恶枪口,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3000抗战志士关押于此
日伪时期,原北平陆军监狱成了日军井上部队的驻地。
1939年4月,日军北京陆军特务机关照会伪北京市公署提出,借用炮局胡同日军井上部队墙外东侧的空地,作为“囚犯教育及其他行刑教育”之用。5月底,伪北京市公署派员前往炮局10号(老门牌)及17号(老门牌)以东,勘查井上部队圈用的空地面积,按每亩地价400元收购。
扩大后的日军驻地,成为多田部队军法部的监狱,又被称为“日本陆军监狱”。监狱四周围墙修筑了7座炮楼,并在高大的围墙之上拉起了高压电网,最多的时候曾关押过3000多人,如同沙丁鱼罐头,毫无人性,惨无人道。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这所炮局监狱就像是个集中营,到抗日战争后期,这里又变成了“劳工的中转站”。抓到劳工后,先关进监狱,待人数凑齐后再押送至天津塘沽港,由海运运至日本各地,以充当由于战争而导致在该国缺乏的苦力。
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恢复了“北平陆军监狱”的称谓。国民党统治时期,又有许多革命者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先关押在这里,然后再押到西城草岚子监狱。1946年,国民党特务组织在此建立了“国防部爱国青年训导第四总队”,简称“青训总队”,成为关押被俘军人及爱国青年的集中营。
而中共地下党的斗争,也在这里悄然进行。华北军区政治部敌工部曾给刘仁同志写信,详细说明了北平地下党以及国民党特务在北平炮局集中营活动的情况。内容涉及了许多细节,甚至国民党特务所使用的暗语也尽在北平地下党的掌握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原监狱南北一分为二,北半部由北京市公安局接管,后来是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安全保卫总队的驻地。南半部建设成为厂房,先后经历了多次变革,后来是北京白菊电器有限公司模具厂,专门生产各种电器模具。
岁月变迁,曾经的监狱早已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一幢被称为十字楼的简易楼,类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简易筒子楼,宿舍很小,只能放简单的床等,卫生间在外面。
2005年,为了配合北京市政府的绿色城市规划建设,北京白菊电器有限公司模具厂搬出了市区。
如今的炮局胡同21号四个角落,还能看到残存的4座炮楼。据悉,有关部门鉴于炮局监狱的历史价值,决定仍将保持其原貌,并有专门的人看守打扫,建筑物保存状况还是比较完好。
岁月变迁,档案留痕。炮局胡同21号发生的故事,档案会永远记载,而那些革命英雄,会永远载入共和国史册。
沙敏
(《炮局胡同寻烈士足迹》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