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金斗张蕴华艺术伉俪:

艺海同泛舟 家舍传妙音

约好到李金斗、张蕴华老师家中拜访,上楼敲门,斗爷那张家喻户晓的笑脸出现在门后,他身后是夫人张蕴华——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20日        版次:A04    作者:

李金斗(右)和张蕴华。 崔家宁/摄

相识时“苦”在了一起

二老家中最显眼处是一张相声表演用的“场面桌”,掀开台布,露出满桌的道具。“这是唱太平歌词时用的玉子。我这块玉子有年头了,是我师爷王长友当年用过的,我一直留着……”李金斗边展示边说:“这折扇,是精心烤过的,所以用它敲打的时候,声音很大,却一点也不疼。”“这个手绢,行话叫‘幅子’。”说着,他拿起一块大“幅子”,连说带唱来了段传统相声《卖布头》。

张蕴华也拿出表演单弦时用的“八角鼓”,左手执鼓,右手或用手指灵巧弹击鼓面,或手搓鼓面,发出各种不同的悦耳声音:“当八角鼓和三弦合奏时,就更好听了,有一种古韵味道!”

李金斗隆重介绍:“我的夫人张蕴华老师成绩比我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和很多重要奖项的艺术家,前年还出版了荣获中国金唱片奖的鼓曲专辑《曲蕴华章》。”

这对携手走过金婚的艺术伉俪,当年相识时,还都只是北京市曲艺团学习班的学员。而且他们不是因为“笑”到一起,而是“苦”在了一起。这“苦”,有同病相怜的“苦涩”身世,有各自痴迷专业的“刻苦”学习,更有历经风雨携手同行的“同甘共苦”。

“从小失去父母,使我的性格内向,苦藏在心里,别人不知道。”李金斗回忆上学时,“看到别人一家欢聚一堂,更让我觉得孤独,那种感觉很长时间都过不去……”

和李金斗同在曲艺团学习班的张蕴华,那时也不太合群,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单弦上。李金斗后来得知,张蕴华和父亲感情深厚,从小酷爱单弦就是受父亲熏陶,但她6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她把对父亲的深情寄托在了单弦艺术上,成为谭派单弦创始人谭凤元先生的关门弟子。

两个各有伤心事又都用心钻研业务的年轻人,有了惺惺相惜之情。有情人终成眷属,1971年中秋节,李金斗和张蕴华在14平方米的简易楼小屋里结了婚。婚礼那天,李金斗的恩师赵振铎掏钱办了三桌酒席,很多好友都来祝贺。李金斗至今记得,当天晚上,侯宝林先生也来了,“他老人家拉着我俩的手说:‘有了家了,就得好好研究业务了!’”这句话,李金斗和张蕴华记了一辈子。

如今,老两口依然演出不断,而且桃李满天下。李金斗门下弟子75人,张蕴华的单弦传人也遍布京津冀。曲艺传承讲究口传心授,他们家中的客厅书房变成了“曲艺课堂”,徒弟晚辈们常来求教,同行好友也多来切磋。二老除了传授技艺,还经常摆上一大桌好菜招待大家,曾跟师爷学过厨艺的李金斗,更要做上几道拿手菜:烧带鱼、韭菜炒大虾、独面筋、红烧肉……他们的家,有曲艺传承,更有烟火味道、真情温暖。

《武松打虎》成就三连冠

很多观众认识李金斗,是从他和陈涌泉说的那段相声经典之作《武松打虎》开始的。

1985年,北京市决定举行“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的消息震动整个文艺界。搭档陈涌泉跑到医院,把消息告诉了刚为胃癌出血的养母献了血、在病床前连轴转照顾养母的李金斗。二十年来的首次演员大赛,两人不想错过。

没有作品,李金斗费尽周折才争取到一个被“淘汰”的剧本《武松打虎》。他和陈涌泉认真研究,认为剧本基础不错,但需要精心修改,尤其学唱京剧部分,要靠演员表演出彩。于是李金斗一边在医院照顾养母,一边和陈涌泉修改打磨剧本。等到养母出院时,剧本也进入了排练。

为精益求精,他们多次上门求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李金斗至今记得当时年过七旬的李万春如何帮助他们加工节目:“他为陈涌泉扮演的武松加了上场时的四句高亢唱腔,每次演出都会赢得满堂彩;为我串演的酒保、猎户、老虎和县令四个角色,都设计了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并把京剧动作巧妙融入相声表演中,让每个人物都生动有趣,活灵活现。”李金斗感叹道:“当时李先生一招一式给我示范,我一遍遍做给他看,直到他满意才行。”

李金斗、陈涌泉带着这个反复修改八次的作品参赛,经历一次次闯关,赢得如潮的笑声掌声。李金斗凭借《武松打虎》中的出众表现,荣获曲艺组唯一一项“优秀表演奖”,又接连荣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首届电视相声邀请赛”的逗哏一等奖和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新曲目大奖赛”一等奖,成就了“三连冠”传奇,也从此在他热爱的相声事业道路上阔步向前,形成了“清雅中见火爆,粗犷中藏细腻”的独特风格。

“有事找斗爷”

李金斗的尊师重道同样为人称道。他跟随相声表演艺术家赵振铎学艺数载,尊师如父,不仅学艺,也学做人。师爷王长友晚年患病,赵振铎带领李金斗一起精心伺候,师徒二人亲自为排便困难的老人抠便,缓解其痛苦。赵振铎病重时,李金斗不仅全心尽力为恩师求医问诊,还与师父的两个儿子日夜轮班守在病床前伺候。1996年,赵振铎去世,李金斗披麻戴孝,为恩师亲自操持葬礼,悲痛过度导致体重骤降十几斤。

李金斗的古道热肠、豪爽仗义有口皆碑,曲艺界流传着一句“有事找斗爷”,各种红白喜事多请他主持,他也总是乐此不疲。李金斗的75个徒弟,除了大徒弟刘颖是他主动收的,其他全是长辈朋友介绍给他的。他不仅拒收徒弟们的“三节两寿”礼金,反为徒弟们贴钱办事。每位徒弟出道,他都会费心费力操办专场演出,并甘为配角,为徒弟担任捧哏。李金斗说:“没有师爷和师傅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当年对我都特别好,所以我也会这么对待徒弟。”

2003年,李金斗和宋德全等相声友人创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二十年,斗爷不仅没有收过一分演出费,而且大小花销都主动负担。剧院20元的演出票价二十年没涨价。

李金斗小心翼翼取出一本相册,轻轻翻开,指着一张张老照片如数家珍:“这是罗荣寿先生、王长友先生、快板大王高凤山先生、高德亮先生表演数来宝”“这是王世臣先生、赵玉贵先生表演《拉洋片》”……当年曲艺团搬迁,这些资料照片差点进了废品站,幸亏李金斗及时发现,抢救出了这批记录老一辈艺术家舞台风采的珍贵老照片。他将这些绝版孤品重新洗印、装裱,视为“镇宅之宝”。

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