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贵州中南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交科”)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答卷:全年实现营业收入8.18亿元、中标项目277个、新增知识产权63项……一组组数据见证了中南交科在智慧交通赛道上跑出的“加速度”。
在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中,中南交科以创新为内核、以保护为基石、以转化为目标,构建起“创新研发-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的完整生态链。
创新引擎全速运转
创新是中南交科最鲜明的底色。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4459万元,同比增长8.77%,这一数字背后是公司对技术创新的坚定承诺。
中南交科将创新基因深植企业发展血脉,通过人才集聚与技术攻坚,打造智慧交通领域的创新策源地。公司构建了一支“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281名在职职工中,中高级以上职称115人、建造师51人,平均年龄38岁。
在创新平台建设上,中南交科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与拓维信息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开源鸿蒙+智慧交通”联合创新实验室,与贵州交通职业大学联合挂牌成立“开源鸿蒙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积极打造“产学研用”产业化平台和创新孵化基地,打造智慧交通场景示范。
去年,中南交科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加码”,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数智交通研究院),组建高水平研发团队,并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协助公司开展大模型相关技术研究,与华为、贵州理工学院等企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开展船舶监控与调度营运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综合能碳管控平台研发及行业创新应用研究等技术攻关项目28项。
知识产权筑牢根基
今年开年,一条条喜讯从中南交科传出,其自主研发的“一种基于GIS的高速公路监测系统”“一种夜间微光成像系统”两项成果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并取得发明专利证书。
“一种基于GIS的高速公路监测系统”通过高精度地图技术,结合智能车载终端,精确还原高速公路的道路属性、标线、护栏、交通标志等信息,实现病害、资产的高精准定位,提升高速公路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夜间微光成像系统”则针对夜间或低光照环境下的监控需求,通过环境亮度识别模块动态调节补光设备,提升夜间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实现微光环境下的全彩成像,对交通事件、车辆轨迹等信息的实时捕捉,为夜间进行事件检测、车辆识别等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成果保护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中南交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我们将知识产权战略贯穿业务全链条,涉及自主开发、产学研合作、业务推广、人事管理、项目采购等环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架构,确保了知识产权工作的高效开展。”数智交通研究院负责人吴鹏说。
截至2024年底,中南交科累计拥有知识产权270项,其中包括199项软件著作权和71项专利,发明专利达22项。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公司的创新实力,更为技术成果市场化筑起坚实的“护城河”。
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转化,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近日,中南交科公司成功中标云南交投集团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提升与交通大模型建设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成果展示、机房改造及配套工程施工分包项目,中标金额2841万元,这是继今年一季度中标西藏自治区S303线康玉至多吉岔口段建设工程机电工程施工JD-6标段项目后,该公司在省外市场取得的又一成果。
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检验技术价值的最终标准,中南交科通过市场导向的研发策略,实现了技术成果的快速落地和商业价值释放。2024年,公司中标项目277个,总金额达8.5亿元,其中省外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中标金额超3.5亿元,这不仅刷新了公司省外项目金额纪录,更标志着其技术实力获得全国市场的认可。
“一直以来,我们持续打造创新平台、人才培养、科研管理、项目管控、成果转换等全过程科技创新闭环体系,不断构建产品发展蓝图,持续推动完善各产品线升级优化,深耕智慧交通、智慧执法、交通大模型等方向,加强后续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吴鹏表示。
2024年,中南交科实现直接科技成果转化收入2088.6万元,直接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5.08%,实现总科技成果转化收入8982.8万元,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193.89%。同时,依托“国产自主可控智能交通产品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形成基于国产化技术的智慧隧道、智慧收费站等场景解决方案,并在香炉山隧道、凯里南收费站等场景试点应用,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
当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同频,当知识产权与品牌建设共振,中南交科用行动诠释了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逻辑——以创新打破边界,以保护守护价值,以转化激活动能。如今,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这家扎根贵州、辐射全国的智慧交通领军企业,正以生态化创新的姿态,引领行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婷
(《聚力知识产权建设 跑出创新“加速度”》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