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守医者仁心 传承民族医药

——记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昌国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4月29日        版次:A07    作者:

王昌国(中)正在为患者把脉问诊。

今年初,贵阳市南明区王昌国传承的“苗医药·五变通路助孕法”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行医近50年,形成460余本手稿,获赠近5000面锦旗……这一串数字,浓缩的是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昌国守护群众健康、推动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求索之路。

王昌国1963年出生于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硐口村,是王氏苗医苗药世家第十九代传承人。从汲取祖辈医学智慧到辗转省内外学习实践,从坚持不懈精进自身到打破藩篱向外传承,从扎根基层践行医者仁心到聚焦痛点助力人才前行……王昌国以坚守与创新照亮前路,凭借着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诊疗经验,给患者送去健康与希望,更为民族医药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践初心:

做坚守医者仁心的健康“守护者”

“因为长期颈椎和胃不舒服,亲戚推荐我来找王院长看病,王院长十分耐心,为我仔细把脉并给出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确不错。”患者陈雲说。4月14日上午8点,贵阳市南明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王昌国已开始坐诊,他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把脉问诊、答疑解惑,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和健康建议。

出生于苗族医药世家的王昌国从小就对中草药有着浓厚兴趣,他8岁就跟随父辈学医,上山采药、认药、学习脉诊术。

“上世纪80年代的乡村,医疗条件不好、交通不便,在与父亲走村入户为村民治病的过程中,我目睹乡亲们遭遇疾病的痛苦和看病的困难,也从一个个痊愈的患者身上看到民族医药的大用处。”王昌国说,在成长过程中,他潜心研读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把脉、开方、针灸、推拿等技艺,立志“将民族医药发扬光大,尽可能为更多病患带来健康”。

1986年,王昌国当上了村干部,在此后的20多年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兼任起村医的责任,用仁心仁术做村民健康的“守护人”,深受乡亲们的认可和爱戴。为了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他最终辞去村干部职务,花五年时间走访省内外430多位名师,广泛收集民间单方、验方。又用了8年时间到上海学习,探寻民族医药的创新发展之路,汲百家之长,补自身之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学成归来,王昌国陆续开办了多家医院,同时担任贵阳苗昌翔中医院、南明苗韵草堂中医医院院长,贵阳市南明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他始终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和医者的仁爱之心,对经济困难的患者常常打折甚至免费治疗,还经常参加困难群体资助慰问等公益活动,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逐渐传开,省内外患者纷纷慕名前来问诊。

“‘医者仁心,患者至亲’一直是我行医路上不变的宗旨,我始终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王昌国说。

传薪火:

做促进传承创新的专业“引路人”

在王昌国的行医生涯中,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将收集到的单方、验方、诊疗案例、药方的配置等整理记录下来,目前已经形成460多本手稿。

“1996年因为一次大火,我家手抄版的《本草纲目》、祖传的历史病案、攻克疑难杂症的记录本等化为灰烬,让我非常痛心。”王昌国说,此后,他一直有意识地将积累、实践、总结形成的知识体系、诊疗经验记录下来,希望能编写成《苗医纲要》《苗医验方选》,便于后人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

除了将毕生所学记录成文,他还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习俗,收了30多个徒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着力推动民族医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王昌国还特别注重民族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他说,现在的疾病复杂多变,将民族医学、现代医学的优点互相补充,可以助力拓宽诊疗视角、提升诊疗理念、优化药物配比,根据不同个体特征遵循“一人一方、对症下药”的原则开展治疗,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形成更加适应时代病症的诊疗经验。

“民族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各族人民与疾病长期抗争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丢了。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愿意把我所掌握的苗医技能、苗药验方传授给想学的人,带动大家强化传承创新、交流互鉴,共同推动民族医药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王昌国说。

聚合力:

做助力人才发展的暖心“发声员”

一人之力有限,众人之力无穷。在促进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王昌国有许多同行者,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难题。

“以前在村卫生室有乡村医生证书,大家也都信任我,后来退休后因为没有正式的执业资格,给老百姓看病面临许多不便。”王昌国说。

近年来,贵州省坚决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制定出台《贵州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暂行)》,将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考核认定写入《贵州省中医药条例》,明确在贵州省行政区域内,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可以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和执业注册。

在这一契机下,王昌国取得了《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让他可以放开拳脚为患者服务。

王昌国深知贵州有不少技艺精湛、群众基础深厚、传承了家传秘方的民间中医,和他一样因为学历和执业医师资格证的限制,难以将自己的技艺发扬光大。为此,他在多个场合为民族医药人才发声,助力人才发展——

2021年5月至6月,省政协调研组赴六盘水市、毕节市、安顺市、黔西南州等地围绕“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展实地调研,王昌国受邀参加,他深入与各地民间中医交流,提出了优化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内容的建议。

2023年,在贵阳市南明区中医医院成立前,王昌国积极为医院的定位和发展建言献策,帮助医院确定了“一院一中心四平台”的发展规划,其中“四平台”之一就是民族医药人才聚集培育平台,并通过设置特色科室——民族医学科,汇聚一批技术精湛的名老中医专家和民族医药专家,通过开展师承教育工作和中医药继续教育培训,建立定向培养、按需培养、持续培养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机制。

“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携手同行,一定能更多地发扬民族医药的优势,为更多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让民族医药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王昌国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冉婷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