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问世以来,其艺术与思想上的双重价值引来无数学者研究,“红学”蔚为大观。作为显学的“红学”大抵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红楼梦》问世之后,脂砚斋主人以来的评议;二是民国以来的旧红学,以索隐派为主;三是五四运动之后的新红学,以考据派为主。近些年来,“红学”与饮食、民俗、地域相结合的趋势明显,陈正荣《红学三城》一书即是其中典范。该书有感于《红楼梦》、曹雪芹家族与南京、苏州、扬州三座城市的特殊关系,首次提出了“红楼三城”的概念,进而结合《红楼梦》文本、曹雪芹家世,对三城的“红楼”遗迹进行了探访,体现红楼人物的生活世界和日用常行。
《红楼梦》所涉及的朝代、地域,作者曹雪芹是有意模糊的。 《红楼梦》第一回说得很清楚: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失落无考。纵观《红楼梦》全书,写实名的地域着实不多,大荒山、无稽崖、大如州、真真国、平安州等都是虚构的。但是通读《红楼梦》文本,地理位置实则非常清晰,写的就是“两京两州”:京城、南京、苏州、扬州。在康乾时代,“两京两州”是我国大都市里的第一方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线城市。然而对于京城,作者也是模糊处理的,一会儿京都,一会儿京城,从来没有说北京。而另外三个地方——南京、苏州、扬州则写得清清楚楚、反复出现。其中南京出现最多、其次是苏州、再其次是扬州。据作者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统计,南京(包括金陵、应天、江宁、石头城)出现了33次,苏州(包括姑苏)出现16次,扬州(包括维扬)出现6次。可见曹雪芹有意用三城不同时期的古名模糊故事发生的时间。
作者首次将南京、苏州、扬州称之为“红楼三城”,在他看来,喜欢这三座城的曹雪芹与三城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既然他自己说,朝代、地址无考,可又为什么将南京、苏州、扬州三城直接写到小说中呢?因为这三城是《红楼梦》大厦的重要支柱,缺一不可。也可以说,三城是作者之根,是‘红楼’之源。”具体而言,书中分为《南京篇》《苏州篇》《扬州篇》并作了细致的介绍。
“红楼三城”中,曹雪芹似乎对金陵情有独钟。金陵是他的故乡,他生于此、长于此,他童年、少年时期的十三、四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此外,曹家自从曹玺起,先后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五十八年,在南京前后生活了六十六年。在现实生活中,南京是曹家的根;在小说中,南京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根——曹雪芹把书中最重要的十二位女子冠名“金陵十二钗”。他最初还把小说命名为《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毫无疑问,曹雪芹对南京是熟悉的,他写了钟山、秦淮河畔桃叶渡、石头城、六朝遗迹,还写了云锦、西府海棠、白雪红梅等与南京有关的风物。还写了南京风俗,用了不少南京话。此外,曹雪芹塑造了一个住在金陵城的甄家,甄家与贾家是世交,甄家有一个甄宝玉,与贾宝玉长得一模一样。与贾家一样,甄家也曾接驾过,后来被抄家。甄家似乎是贾家在“镜子”中的形象。这就是艺术上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苏州李府半红楼。”这是中国台湾学者皮述民的一家之言,意思是说,《红楼梦》中的素材多半出自曹雪芹舅爷爷李煦的家,意在强调苏州的分量。苏州李家与金陵曹家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李煦母亲、曹寅母亲都曾做过康熙皇帝的保姆;李煦任苏州织造,曹寅任江宁织造,后来两人轮流兼任两淮巡盐御史;两人都曾接驾四次;康熙皇帝一死,李家与曹家先后遭殃。雍正元年,李家被抄;雍正五年,曹家被抄。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从苏州写起——“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苏州是林黛玉的出生地。她在京城见到来自家乡苏州的特产立刻泪眼汪汪,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一百二十回中,林黛玉死后归葬于苏州。一片美丽的叶子落了,回归生她的土地。除了林黛玉,《红楼梦》写了不少苏州女子,如妙玉、英莲、邢岫烟、娇杏、十二官、慧娘等,可见难忘姑苏情。
扬州,是曹雪芹祖父曹寅创造曹家辉煌的地方。他在这里担任两淮巡盐御史,在塔湾接驾,受到皇帝嘉奖,刻印《全唐诗》,最后也在这里告别人世。对于曹家来说,曹寅是一棵大树,大树倒了,树倒猢狲散,曹家从此走向没落。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当了两淮巡盐御史,且病死扬州城,这与曹寅是那么相像,所以清代点评家周春说,林如海就是曹寅。当代红学家严中认为,虽然不能等同,但有曹寅的影子。曹雪芹对扬州是熟悉的,他写绿杨城郭、写郊外的寺庙、写大运河、写隋堤、写虚构中的黛山和林子洞。冯其庸认为,《红楼梦》中所写的美食,多半是淮扬美食。所以,扬州有底气推出“红楼宴”。
总之,《红楼三城》从三座城市的层面打开了城与文、城与人、城与梦的通道,是红楼研究的全新入口,也是红楼文化的深入和拓展。这样的写作,让我们一直以来关于红楼的梦更加亲近贴切、更加触手可及,让我们再一次地感受《红楼梦》无尽的魅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打开三座城市 与“红楼”的通道》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