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辉
夫天地山川,钟灵毓秀。其灵秀之气,必彰于人文。盖人者,为万物之灵、天地之心,而兼三才之道。西南山水,刚柔相济,交错成章,此天地之纹理也。生民浸润于山水之间,仰观吐曜,俯察含章,必有感于中,情动于中,而必形于言。是以自然天文与艺术人文紧密交融,相得益彰。舍自然天文,则艺术人文无以激荡附丽;舍艺术人文,则自然天文无法赋予意义。诚所谓 “文之为德也大矣”。
黔中之地,自明以降,人文渐盛。然近代以还,岁月沧桑,人物不免凋零。独有适斋戴公,幼承家学,游心众艺,于小说、散文、诗词、戏剧、书法、篆刻、绘画无所不窥。其才思、学识、性情相济相生,而成就通达大家。
正如沈从文先生之于湘西、汪曾祺先生之于高邮,戴公笔端,念兹在兹者,乃以安顺为原型之“石城”。安顺,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谓。其独特地理,孕育独特之历史文化。戴公自“一个人的安顺”切入,叙述记忆中石城之风俗饮食、市井人物、文化历史。其文字之温润、书法之冲淡、篆刻之浑朴、绘画之意趣,皆与“石城”意象息息相关。戴公更溯源而上,探寻贵州先贤,如清代西南大儒子午山孩郑珍之诗意文心,体悟其处西南之僻远,犹守斯文传承之苦心孤诣。及至耄耋之年,戴公更是从心所欲,艺进乎道,人书俱老,笔力尤显苍劲。故戴公上承传统人文之正脉,下启当代文艺之新变,以其通达卓立之姿,维系黔中文脉之传。故旧家文献,人、文合一,非独一地之福,亦系一时之望。予尝有诗云:“诗词翰墨文章伯,戴老袁公矍铄翁;始信斯文终复振,天遗双璧照黔中。”
今次展览,以“水韵”“山骨”“书影” 构成石城叙事三部曲,展陈戴公书法、金石、绘画、信札、书稿、书房器物,并佐以影像、艺术装置等。观者可因文及人、由人及城,阅读在山水城市之间,会心人文之美,胸次自有丘壑。
(前言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山民叙——戴明贤艺事展”前言》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