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大美新疆”遇上“多彩贵州”

——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贵阳站)艺术沙龙活动侧记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5月09日        版次:A08    作者:

新疆民族乐器艺人与台下小朋友互动。 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供图

姊妹箫演奏团现场演绎《老洋调》。 马伟 摄

哈萨克族民歌《燕子》表演现场。 马伟 摄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5月5日下午,“打起手鼓唱起歌”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贵阳站)在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艺术沙龙活动,这是此次贵阳站巡演的最后一场活动,标志着贵阳站活动圆满收官。

当“大美新疆”遇上“多彩贵州”会碰撞出什么火花?艺术沙龙上,新疆巡演队代表和贵州非遗传承人代表围绕民族乐器、音乐舞蹈以及民俗文化展开交流和演绎,并与现场150多组家庭观众互动,带领大家感受“大美新疆”和“多彩贵州”的魅力。

“大手”牵“小手”领略“大美新疆”

艺术沙龙活动前一个星期,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发布报名启事,并根据活动场地大小给出了50组家庭名额。而在活动当天,签到表上的数字多出了两倍。

“‘感受新疆文化与贵州文化的艺术碰撞’‘零距离体验新疆民族乐器、民族舞蹈’等活动宣传语,对观众很有感召力。”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

活动主持人张喻心来自新疆图书馆少儿部。活动开始前,她与现场小朋友合唱《花园种花》热场,并约定“暗号”以维持现场秩序,“暗号”是“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巡演导演徐子莹在演出单上增加了一些节目,便于台上的艺术家“大手”与台下的观众“小手”手把手互动。

活动在新疆民族乐器合奏的《春节序曲》《我们新疆好地方》乐曲声中拉开帷幕。这一环节即是新增项目:歌曲耳熟能详、老少皆宜;用于演奏的达卜、艾捷克、热瓦普等民族乐器独特新奇,引人好奇。一曲终了,小朋友在“摸一摸”“打一打”的乐器互动环节中,跟着台上艺术家的节奏感受民族乐器魅力。达卜即手鼓,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灵魂”;艾捷克是弓弦乐器,琴筒呈球状,琴内侧用蟒蛇皮包裹,用于演奏民间乐调和木卡姆曲调;热瓦普外形独特,弹奏出的音乐音色清亮、纯净。随着哈萨克族民歌《燕子》、刀郎木卡姆弹唱《勃姆巴亚宛》、江格尔说唱《英雄江格尔赞》等节目的一一上演,冬不拉、卡龙琴等民间乐器也一一亮相。其中,哈萨克族民歌《燕子》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的两位民间艺术家演绎,主持人以热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为切入点,进一步就阿勒泰、哈萨克族音乐舞蹈展开深入互动。

演出之余的互动环节,不仅给每一件新疆民族乐器留出了展示时间,还给台下小朋友留足了上台体验新疆民族乐器及舞蹈的时间。“活动合理地分为表演时间、乐器展示时间和互动时间,使得整场活动的展示与交流十分高效,不出门就能一站式领略‘大美新疆’。”市民申丽娜说。

“不需要我额外地抛话题引导活动流程,台上台下就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了。”主持人张喻心说,“贵阳的观众,是我见过最棒的观众。”

“大美新疆”与“多彩贵州”美美与共

首届中国新疆民间艺术季优秀节目巡演以“石榴花开筑同心,大地欢歌耀中华”为主题,组织近200名新疆民间艺人按照东、西两条路线分赴安徽、山东、天津、贵州、青海、宁夏、甘肃等地演出,其中贵阳是西线巡演第一站。

“此次西线巡演,我们遴选了来自全疆各地州最具代表性的30个优秀民间艺术节目,包含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舞及曲艺节目。演员都是来自全疆各地州的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年龄最大的77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新疆文化馆调研创编部主任、西线巡演联络员高伟中说。

在当天的艺术沙龙上,新疆“歌舞之乡”的魅力得到了集中体现——

新疆民间曲艺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体现着地方文化特色。《江格尔》是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与《格萨尔》《玛纳斯》并称 “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蒙古族艺术家代表演绎了江格尔说唱《英雄江格尔赞》,带来震撼人心的史诗吟唱。

鼓槌起落,是历史年轮的震颤。鼓点响起,如时光长河奔涌——新疆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民间艺人表演的打击乐《高昌鼓韵》,以高昌故城的历史文化为创作灵感,融合了托克逊县民间音乐和鼓乐艺术,生动再现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厚情谊。

刀郎木卡姆是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重要分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已作为一种民俗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刀郎木卡姆的鲜明特点就是“原生态”。唱即吼,吼即唱,从过去唱到现在,从日出唱到日落。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民间艺人现场演绎了刀郎木卡姆弹唱《勃姆巴雅宛》,原始和野性融汇在高亢激越的旋律中。

贵州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此次贵阳巡演的节目中,除了新疆优秀民间艺术节目,也融合编排了一些贵州本土的民族民间节目。艺术沙龙上,广陵派古琴艺术传承人刘怡、木叶吹奏传承人陈忠华、苗族姊妹萧传承人王明贵分别演绎了《阳关三叠》、《茉莉花》和《老洋调》。

传承人刘怡自幼对古琴艺术耳濡目染,20岁时跟随父亲刘汉昌系统规范地学习古琴艺术,成为贵州广陵派古琴艺术的第十二代传人。据她介绍,贵州广陵派古琴艺术是中国古琴流派之一,发源于江苏省扬州一带。清代艺坛名宿桂百铸先生宦游京城,将广陵一支引入贵阳。父女两代传人,以心口相传的形式培养弟子一百多名和三十多名骨干,实现了广陵派古琴艺术的活态传承。“《阳关三叠》原名《送元二使安西》,安西即位于新疆。”刘怡在现场互动中说,过去交通不便,故《阳关三叠》有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交流的机会多多,“西出阳关,故人多多”。

木叶吹奏传承人陈忠华用一片樟树叶吹响了《茉莉花》。木叶吹奏在贵州各民族特别是布依族中最受欢迎和喜爱,青年人常用木叶吹出乐曲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家住花溪、人称“木叶叔”的陈忠华除了演绎传统民族歌曲,《我只在乎你》《忐忑》等流行曲目也随口就来,让更多年轻人打破对“民族乐器”的刻板认识。同时,他还向现场观众传授吹奏技巧:两手捏住树叶两端,把叶片贴在两唇之间,将叶片卷曲少许,用适当的气流吹动叶片,使其颤动发出声音。通过口腔的气息控制可以改变叶片的颤动频率,松则发音低,紧则发音高。

清镇市“苗族姊妹萧”项目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王明贵兄弟二人及妯娌二人组成的姊妹箫演奏团,称得上“艺术世家”。姊妹箫又名小唢呐,发音轻柔抒情,高音明亮,低音柔和,多采用两人吹奏或多人合奏的形式进行演奏。乐曲多为唢呐曲牌,曲调优美抒婉,情意绵绵,现场演绎的《老洋调》即是代表。

在贵阳巡演期间,贵州本土节目让高伟中印象深刻:比如侗族大歌《让世界听见》,复调式多声部合唱如天籁之音,尽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反排木鼓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者们手持木鼓,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优美,让观众领略到古老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些节目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现场观众被深深吸引。加之精美的民族服饰、独特的建筑、美妙的音乐和舞蹈以及丰富的非遗制作技艺,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构成了贵州独特的民俗文化。”高伟中说,“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巡演让疆外各省市进一步了解新疆、来到新疆、爱上新疆。此次来到‘多彩贵州’,与当地的多民族文化、文艺节目相互交流交融交往,搭建起各民族大团结的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