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马场镇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村寨,其中苗族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如今,从鬓染霜雪的老人到青春洋溢的年轻一代,众多苗家绣娘凭借灵巧的双手,悉心守护着苗绣这一古老技艺。她们还在传承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巧思,不断探索新的图案、针法和应用场景,为传统苗绣注入时代活力,让这项非遗技艺焕发出勃勃生机。
七旬绣娘杨正英:技艺传承树榜样
72岁的杨正英是马场镇滥坝村小有名气的绣娘。她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刺绣,几十载岁月更迭,小小的绣花针早已与她的指尖默契无间。随着彩线穿梭,花鸟鱼虫、民族图腾在细细的纱织布上展现出光彩,每一针的起落,都是对古老技艺的深情延续;每一线的缠绕,都仿佛是苗族文化流传的低语。
过去,杨正英都是为家人绣制衣服,有时也会帮村里人绣。最近两年,她开始将自己做的衣服拿到集市上售卖,凭借精湛的手艺,她收到的订单逐渐增多。
说起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杨正英神采奕奕:“这个布是我亲自采草药回来染的,从染布、制衣再到绣花,做一套衣服要用上多种不同的布料和花线,光是袖子上的四圈花纹就要花上个把月、绣上万针才能完成。”
如今,杨正英教会了儿媳做苗绣,一起绣制衣物售卖。杨正英的传承与坚守,为年轻一代绣娘树立了榜样,让大家看到传统技艺依然能绽放光彩。
“80后”绣娘唐家红:“村T”舞台展风采
走进马场镇凯掌村“80后”绣娘唐家红的苗族服饰工作室,货架上整齐陈列着苗族服饰制作所需的特色布料与精美刺绣,一旁的人形模特展示着她精心设计的服饰,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作为新一代苗绣传承人,唐家红大胆尝试对传统苗族服饰进行创新改造。在保留苗绣精湛工艺与独特韵味的同时,她巧妙融入现代设计理念,让苗族服饰更贴合日常生活场景。“我身上这件衣服就是我自己设计制作的,每次设计一件新的款式,我都很有成就感,会拍成视频分享到抖音上,没想到收获了很多网友的喜爱,还有不少人下单购买。”唐家红说。
如今,工作室不仅成为唐家红创作的天地,也成为绣娘们创收的平台。在这里,她带动周边绣娘共同参与绣品制作、共同增收。
不仅如此,为展示苗族文化,唐家红还积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2024年,在凯里市举行的乡村非遗民族服饰T台秀活动(“村T”)舞台上,她身着亲手设计的苗族服饰亮相,成为贵安新区第一个登上“村T”舞台的苗族姑娘。“我从小就很喜欢我们苗族的服饰,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民族文化的美。”唐家红说。
“90后”绣娘王席洋:文创IP续新篇
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王席洋,从小就跟着外婆学习苗族刺绣、画蜡、织布、裁布等制衣手艺。她曾经觉得,刺绣和画蜡这些事情就像做饭、洗碗一样平常,没什么新奇。
2022年,刚大学毕业的王席洋偶然参加了宁航蜡染主办的蜡染研修班。短短半个月的学习,让她对传统技艺有了全新认知。这段经历也为她的作品《腾飞的锦鸡》注入灵感,这件作品完成后,曾在贵州民族博物馆展出了半年。“这次研修彻底改变了我对苗族蜡染和刺绣的看法,也让我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王席洋说。
一间房子、一台缝纫机、一张烫台、几匹布,凭借对民族文化的热忱和独特的创意,王席洋在家乡凯掌村成立了非遗文创工作室,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苗朴造物”。工作室主要围绕“纺、织、染、绣”四大工序开展产品设计和体验活动,从纺线、织布到染布、刺绣,深入挖掘和研发民族文化元素,开发了刺绣明信片、蜡染首饰等文创产品。
在专注产品研发之余,王席洋还积极与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合作,为在校大学生及留学生开设苗族刺绣体验课。课堂上,她悉心传授民族文化知识,手把手指导刺绣技法,带领学员们穿梭银针彩线、领略苗绣的独特魅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田甜 实习生 刘宁
(《贵安苗绣:三代绣娘执彩线 非遗技艺焕新生》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