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贵州大学实验室内,科研人员将磷渣粉提取物质的各项数据作了详细记录,以解决磷渣粉资源化利用难题。该实验由贵州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营组织协调企业与学校开展的小试研究,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据悉,贵州科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营(以下简称:加速营)依托贵州科学城服务中心、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共同建设,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整合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全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科技专家资源,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面向15个区(市、县、开发区)推荐的试点企业开展创新需求挖掘。
贵州中合磷碳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加速营的服务企业之一。在走访中,技术服务小分队队员得知该公司日常需用到大量黄磷,然而每消耗1吨黄磷约产生8至10吨黄磷渣,排放量大,任意堆存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造成固废资源浪费。当前,黄磷渣主要应用于水泥、混凝土、微晶玻璃、陶瓷材料、烧砖等建材领域,近年来受建材市场急剧萎缩的影响,现有处置方式面临产能过剩与附加值偏低的困境,急需开发黄磷渣高值化利用技术,在拓宽黄磷渣利用途径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附加值。
技术服务小分队通过协调贵州大学化工学院专家入企交流,推动校企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由贵州大学提供研发仪器设备和研发人员等,就企业需求开展前期小试研究。目前,各项科研实验正有序进行中。
这只是加速营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加速营的成立,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供需服”堵点,有效促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科技链连接产业链。
加速营自今年2月启动以来,目前已经成立了贵州大学、贵州省材料院、贵州省情报所、邮储银行贵阳市分行、六盘水市科技局,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观山湖区等19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快速响应站。站内专家与贵州技术交易市场、技术经理人联合为156家企业开展服务,挖掘企业技术需求110项,通过定向推送需求,已匹配潜在产学研合作意向项目6项。
接下来,加速营将紧扣“搭平台、汇资源、建体系、聚人才、促转化”核心任务,在构建“供-需-服”三体生态,汇聚成果、人才、资金创新资源,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作出贡献。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雯文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