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登湖》要这样读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5月15日        版次:A07    作者:

特约撰稿人 一寒

曾看到一篇文章,说《瓦尔登湖》是最难读进去的世界经典著作之一,当时的反应是:怎么可能,这明明是本文笔优美、思想兼具深沉与灵动的佳作,怎么会有人认为《瓦尔登湖》难读呢?

实际上,“《瓦尔登湖》难读”的说法由来已久,该书1854年出版时并不畅销,作者亨利·戴维·梭罗还被认为写作此书的内容是“邪恶和异端的”,因为他对物质主义持批判态度,拒绝社会规训,他对自然生态的观念以及“隐居、独身”的追求,都招来不少批评,当时有评论家认为《瓦尔登湖》“像疯子的呓语”……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思想超前的《瓦尔登湖》难以被读懂是很正常的。

进入20世纪后,《瓦尔登湖》逐渐在美国畅销,并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喜爱,在中国这本书不但被选入教科书,而且还有着居高不下的销售量。不少读者认为《瓦尔登湖》难读,是由于著作内容本身的一些构成,确实给一些读者带来了阅读障碍,比如:大量引用中国、希腊、罗马、印度等国家的古典文献,牵涉到许多与动植物有关的博物学知识,个别篇章充满哲学意味的长篇大论等。

“我惟恐自己的措辞行文不够逾规越矩,无法超越日常经验的狭窄边界,不足以传达我所坚信的真相。”——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如此说,曾经刻意为之的“艰深”,是对所处时代的批评与反抗,而到了现在,这也可以视为对浮躁时代的精神抵抗,但是,抵抗浮躁与焦虑,惟有“艰深”这一条道路吗?或者说“深阅读”就一定要全部吃透理解被阅读对象的全部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能够收获思想启迪的阅读是深阅读,可以体会文字之美、感受生活之美的阅读,也一样是深阅读。

换个思路读《瓦尔登湖》,就会觉得它是非常好读的,比如,读书中景色描写,梭罗这样写道,“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边的树木宛若睫毛一样,而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和山崖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在温和的黄昏中,我常坐在船里弄笛,看到鲈鱼游泳在我的四周,好似我的笛音迷住了它们一样,而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地散布着破碎的森林”。要知道,这样美好的景色描写,是《瓦尔登湖》最主要的内容构成,阅读过程里怎么舍得放弃如此晶莹剔透的文字。

出于对《瓦尔登湖》的喜爱,我偏爱在书中寻找那些可以透露出梭罗性格的描写,比如他在湖边所建的木屋是不上锁的,熟悉或陌生的人都可自由出入,拿走屋里的任何物品都可以,但拿走书却不行,他说“不速之客趁他不在家时拿走了一本书”,这是他“极少记录他生气的时刻之一”,一位爱书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梭罗在湖边自建木屋时,有些材料是到村中购买的,有些用品则是村民无偿赠送的,建造整个木屋只花了28美元,可谓“花小钱办大事”,每每读到梭罗为自己的简朴而感到快乐的时候,就不由自主感受到他的快乐,这种情绪共鸣,也时常出现在阅读过程里。

有了对书中景色描写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喜爱和认可,再去接受作者的思想观念就会容易许多。通过《瓦尔登湖》可以看到,梭罗既是一名隐士,也是一位通达的社会人士,他最重要的身份是“社会观察者”,他在物质上追求极简,但在精神上接受人性的复杂,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与沉思,他完成了对自己精神困境的突围,在写完《瓦尔登湖》后,他认为已经实现了愿望,拍拍屁股就离开了瓦尔登湖,这意味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寻求“真实自我”,这么看来,他也是一位实用主义者。

当你需要文字滋养,或者需要内心宁静时,不妨用轻松的态度来面对《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当你放下障碍心,或许会发现经典一点儿也不沉重,它与我们内心最轻盈的那部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我们自身与这部分联系割裂了,现在,是时候把被隔断的那部分心灵断裂带重新用经典填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