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图书馆举行主题讲座

聚焦抗战时期贵阳城市现代化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5月27日        版次:A08    作者:

本报讯 5月23日,贵州省图书馆举办主题讲座,邀请学者敖以深作“认识脚下的土地:抗战时期贵阳城市现代化”的主题讲座,对贵阳城市早期发展的历史、规划、转型进行了系统阐述。

举办此次讲座,旨在聚焦本土文化的深入挖掘与创新传播。讲座主要围绕“贵阳由城变市功能演进的历史过程”“抗战时期贵阳城市早期现代化转型”“抗战时期贵阳城市发展的战时机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

敖以深介绍,从元经明至清,贵阳城市规模发展力度不大,城市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不明显:贵阳为典型的高原山地之城,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贵阳城市形成较晚,发展缓慢,长期处于有城无市的状况。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分析,古代贵阳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源于军事和政治因素,城市经济功能不明显,城市经济的消费性远远大于生产性,加之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腹地与周边乡村缺乏紧密联系,城市发展受外力植入的影响较大,受周边乡村农业发展的影响有限,除屯田外,维持城市人口基本消费需求的产品需依靠政府供给,从而形成浓厚的驿站功能特征。

在敖以深看来,抗日战争改变了贵阳城市发展的传统轨迹,推进了贵阳城市从内陆封闭型城市向多功能综合型现代城市加速转型演进。抗战军兴,西南大后方战略地位的确立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使贵阳城市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成为全国抗战的“民族复兴基础”、大后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和陪都重庆的南方屏障。战时贵阳“不内不边”的地理区位由传统的制约瓶颈演变为提升城市战略地位的区位优势,以贵阳为中心的交通环境的改善,政府机关、工厂企业、学校、金融机构、人口的大量内迁,为贵阳城市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注入了外在动力。同时,贵州地方政府的应对、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大内力。受危机刺激回应的影响,外力植入与内生发展的结合,共同构成了战时推动贵阳城市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据了解,敖以深现任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教育长、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主持完成“抗战时期贵州历史专题研究”“抗战时期贵阳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贵州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启示”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2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