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科学城一角。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轩禹 摄

贵州力行河南理工能源安全研究院在贵州科学城正式揭牌。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婷 摄
5月,群山环抱中的贵州科学城迎来新成员——贵州力行河南理工能源安全研究院正式揭牌。如今,贵州科学城已聚集国家级研发平台27个、省级研发平台62个。
数据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曾经被视为“山区腹地”的贵州科学城,正在完成向“智力高地”的转变。
打破科研资源分布传统格局
传统认知中,高端科研机构往往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或一线城市。近年来,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南(贵州)贵阳贵安产业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新医学创新发展研究院西南分院等由重点高校牵头打造的研究院相继落户贵州科学城,打破了科研资源分布的传统格局。
“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贵阳高新区的干事热情、服务温度和办事速度,更感受到了贵州科学城的科学高度、创新浓度和核心竞争力。”中南(贵州)贵阳贵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富盈表示。良好的创新氛围,正在成为贵州吸引高端智力资源的重要筹码。
随着去年9月扩容后,贵州科学城初步形成了“1234”发展思路,即锚定建设“中西部一流科学城”一个总体定位,立足“服务全省科技创新、链接全国科技高地”两大基本功能,突出“生态化、智慧型、协同性”三大特色,打造面向全国、服务全省的“科研聚集重镇、产业创新引擎、科技政策先行区、人才兴业示范地”四大平台。同时,重点围绕创新主体、创新链条、创新环境三个方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最大限度激发科创动能,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中南(贵州)贵阳贵安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落地贵州科学城不到一年时间里,与贵阳高新区等单位合作建设“一室一院一园一基地”创新及服务平台,并与中国航发黎阳、博烁科技、中色科佳科技等贵阳高新区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开展“富矿精开”、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方面技术攻关及成果转化。
据统计,截至目前,贵州科学城已聚集国家级研发平台27个、省级研发平台62个,招引高层次人才2350名、企业市场主体2861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成为贵州创新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
探索独具贵州特色创新路径
贵州科学城的崛起,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路。与东部地区“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不同,这里更注重“专而精”的差异化竞争。
以新落地的贵州力行河南理工能源安全研究院为例,其依托河南理工大学在能源安全领域的学科优势,整合五家共建单位的产业资源,为贵州省实施“富矿精开”战略、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贵州力行河南理工能源安全研究院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研究院+科研团队”模式运行,实施PI制管理模式。该研究院首批就引入了五支创新团队,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曹运兴、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王兆丰研究员等知名专家领衔,研究方向涵盖煤层气开发、煤矿瓦斯灾害治理、矿井水害防治、岩层控制与巷道支护、煤基功能碳材料开发与矿井储能新技术等重点领域,与贵州发展“双向奔赴”,让科研与产业实现了无缝对接,探索出独具贵州特色的创新路径。
由贵州省政府和南方科技大学共建的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自2023年在贵州科学城挂牌成立后,便对贵州各个地州产业结构、产业需求及特色优势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充分摸底调研。
“基于一年的贵州及‘六大产业基地’调研,我们明确技术缺口与需求,将‘问题清单’转化为‘项目清单’,优选贵州适用与先进的方案,向南科大等高校寻求支持,高校积极响应并提供先进技术,形成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逻辑循环。”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圣伊凡介绍。
截至去年,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储备项目超6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8家,涵盖碳捕集、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
形成“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随着各类创新主体的聚集,贵州科学城正在形成独特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大型研究院所如同参天大树,中小科创企业好比灌木丛,各类服务机构则像藤蔓植物,共同构成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贵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正是在“参天大树”庇护下萌发的“树苗”——通过贵州绿色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的项目经费和研发平台,南方科技大学专家团队提供的技术,以及融合社会资本,贵州深碳科技有限公司在贵州科学城正式成立。
该公司通过对研究院碳捕集技术成果的转化,研发的碳捕集材料性能和碳捕集工艺在捕集成本、捕集能耗、吸附容量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贵州科学城立足自身功能定位,通过构建“一张网一平台一生态”的产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链条,有效促进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一张网”即构建以高校院所为主体挖掘最新技术成果和以企业、行业委员会、行业协会为主体挖掘创新需求的信息网;“一平台”即搭建“科技云”分中心线下创新平台,并依托省技术交易市场和“科技云”线上平台,围绕供需匹配、分析评估、交易结算、定制化研发等优化提升技术要素配置平台;“一生态”即围绕公共技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双创品牌服务三方面,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态。
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要素的聚集,这里正在从过去的“人才输出地”转变为“智力汇聚地”,一幅崭新的创新版图正在黔中大地上徐徐展开。
根据规划,贵州科学城正朝着“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目标努力,计划到2030年,累计引进和培育国家级平台40个、新型研发机构30家,通过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服务全省企业300家以上。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婷
(《贵州科学城从“山区腹地”变“智力高地”》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