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当区云锦尚城社区——

多元共治气象新 搬迁群众心气足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5月28日        版次:A05    作者:

云锦尚城社区一角。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梁超 摄

5月26日,记者走进乌当区东风镇云锦尚城社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干净整洁的景象。孩童们在儿童乐园里欢声笑语,老人们在凉亭下悠闲聊天,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

云锦尚城社区是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之一,这里是乌当区6个乡镇搬迁群众的新家园,承载着281户1072名搬迁户奔向新生活的美好愿景。自2019年6月搬迁群众入住以来,社区聚焦产业就业、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重点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搬迁户实现了从“搬得出”到“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华丽转身,这里也成为了居民口中的“幸福家园”。

“以前住在山里,住的地方破破烂烂,交通又不便,给母亲看病都是大问题。现在好了,下楼就是公交车站,去哪里都方便。”从马场镇搬迁而来的施送君,为了照顾半身瘫痪的聋哑母亲,选择了社区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尽管生活不易,他毫无怨言,尽心尽力地将楼道、院坝、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成为社区的卫生标兵。

如今,施送君和母亲都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享受着搬迁带来的种种便利。“家里水电齐全,做饭洗澡都方便,给母亲看病买药也容易多了。”他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让我家住上了新房子,还给我解决了工作,年底社区还有分红,日子越过越敞亮。”

“进屋都是电气化,楼下的大超市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自己上班、孩子读书、老人看病都在10分钟之内就能到,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让生活更便捷,也让大家逐渐安下心来。”云锦尚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宇玉扳着指头,向记者一一细数小区的民生保障,安置点的学生全部就近入学;社区卫生室纳入医共体,群众就医还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等便利;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的服务;以搬迁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工黔行”项目开展了社会融入服务……

稳定的收入是稳定生活的关键。周宇玉告诉记者,为了促进居民就业,社区积极打造就业帮扶车间,先后引进了海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手提袋加工车间等产业项目,并以集体资产入股。2024年,社区实现入股分红27万元,在为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就近安置20名社区居民就业。

“我是从水田镇搬迁来的,以前在家务农,收入微薄。现在,我在车间上班,一个月能赚4000多元,旺季时更高。”在手提袋加工车间里,居民王波一边熟练地折着手提袋,一边笑着说道。目前,该车间共提供就业岗位24个,其中搬迁户有14人,由于工种较多,部分工序就算五六十岁的老人也可以加入其中。

在海德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居民王云每月能挣3000多元。她说:“我从搬到这里的时候就进入公司了,现在我在家门口上班,丈夫在外务工,孩子也读上了城里的高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用工车间吸纳一批、项目建设带动一批、扶持创业发展一批、公益岗位兜底一批等措施,云锦尚城社区持续推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截至目前,社区有劳动力的家庭100%实现一户一人及以上就业。2024年,搬迁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搬迁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不仅实现了脱贫增收,还增强了过好新生活的信心。

在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搬迁群众也经历了从“异乡客”到“主人翁”的心理转变。

“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攒积分换生活用品,既帮助了别人,又能得到实惠,大家积极性都很高。”居民们口中的积分兑换制度,正是云锦尚城社区“一管四会”自治模式的生动实践。“一管”即积分管理制度,涵盖便民服务、志愿活动等多个方面;“四会”包括居民代表会、党员议事会、楼栋长恳谈会、网格协调会,让不同群体的声音都能被听见。例如,社区的《停车场管理制度》《积分制管理激励制度》等规章就是通过居民多轮协商出台的,社区事务也由“干部说了算”变为“大家商量办”。

为了让协商更接地气,社区还把议事阵地从会议室搬到了居民身边的“连心亭”“尚议亭”等公开场所,召集居民围绕下水道堵塞、停车场安全隐患等问题展开讨论,推动25件民生难题迎刃而解。在文化共创方面,社区通过建设书香“悦读”室、儿童乐园等文体设施,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社区还积极搭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场所,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

“我每天都会来‘悦读’室看书学习,这里的环境很好,书籍也很丰富。”居民李昌富说。通过读书交流、好书推荐等活动,居民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此外,社区还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里,朗诵、唱歌等文娱活动轮番上演,让居民在参与中增强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看到社区的发展变化,我感到非常欣慰。现在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感情非常深。”李昌富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云锦尚城社区的蜕变,每一位居民都是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在这里,党建引领绘就治理蓝图,多元共治凝聚各方力量,网格赋能打通服务“最后一米”,文化浸润滋养精神家园,搬迁群众正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书写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