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文县宝寨村探索种养循环发展模式——

粪污变身“营养液” 荒坡长出“致富李”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6月20日        版次:A04    作者:

◀何学德查看李子生长情况。

▲设置在李子基地的发酵桶。

夏日里,修文县六桶镇宝寨村乌江沿岸的李子种植基地生机勃勃,一个个巨大的发酵桶屹立在山坡上,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发酵桶的主要功能是沉淀和发酵附近大型生猪养殖场的粪水,经过发酵处理后的粪水通过滴灌设施浇灌到果园中,为500余亩李树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这些发酵桶是2023年县农业部门统一发放的,加上我们自己购买的,现在基地一次性可储存600吨生粪水,一年可消化1200吨。”六桶河青脆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学德介绍。

这片李子基地曾经是一片因土层薄弱、干旱少雨而撂荒的“放牛坡”。2023年,返乡创业的何学德在这里建起了果园,种植了380亩李树,品种包括中期青脆李、晚熟黄金柰李和晚熟青脆李等。同年,何学德牵头成立了修文县六桶河青脆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参与产业发展,宝寨村的李子种植面积突破500亩。

然而,水、肥供应一直是制约当地李子基地发展的难题。同时,基地附近有一家年出栏上万头猪的生猪养殖场,其粪污处理一直是养殖场的“老大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宝寨村在六桶镇和修文县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由村党支部引导合作社铺设了连接养殖场的粪污处理管网系统,将养殖场的粪水引流到合作社的李子基地进行发酵处理,再通过滴灌设施为果树施肥、补充水分。

“我们花费几万元铺设了长达5公里多的管道,将粪水引入果园。沿途的村民也安装了闸阀,大家都可以利用这些粪水来浇灌自家作物,节省了化肥的开支,共同受益。”何学德说。

这样的种养循环模式,让养殖场粪污变废为宝,种养两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去年,该李子基地收成5.5万公斤,种植收入达40多万元。

“自从安装了滴灌设施后,我们的果树长势良好,不再担心干旱,实现了降本增效。”何学德表示,未来,合作社计划利用峡谷风光和李子基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露营基地和避暑旅游,进一步拓展产业领域,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顾林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