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鸣(左)在2023年中国咖啡冲煮大赛中部赛区决赛中担任评审。 黑石咖啡团队/供图
烘焙机低鸣,豆粒在滚桶中翻腾跳跃,黑石咖啡主理人雷鸣紧盯着平板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手指轻点调整参数。“听,现在进入‘一爆’阶段了——像不像爆米花的声音?”在贵阳龙洞堡食品工业园的“珊瑚计划”烘焙工坊里,雷鸣正在把关烘焙品质。
“黑石咖啡成立于2012年,我是2014年接手后开始经营的。”雷鸣说,“现在黑石咖啡已经有两家门店和一个咖啡烘焙工厂,此外,我们还从事进行咖啡培训、承办咖啡赛事以及咖啡文化节的策划与执行。”
初掌黑石时,雷鸣也曾延续行业流行的“第三空间”模式,英语角、读书会、电影沙龙等填满营业时间。虽然热闹,但营收持续下滑的现实给他敲响了警钟。
“搞活动聚人气容易,但咖啡的本身才是根基。”雷鸣说,困境中的转型充满艰辛,他们砍掉了所有活动,将精力倾注到咖啡本质:精选豆源、优化烘焙曲线、研发冲煮方案。
专业能力的淬炼,成为破局的关键。雷鸣从咖啡冲煮大赛的选手一路成长为评审,在中国咖啡冲煮大赛等平台上不断精进。黑石咖啡联合承办贵阳分赛区赛事,不仅将前沿理念引入贵阳,更见证了本土咖啡师水平的跃升。如今,在云岩区蔡家街的黑石门店,一整面墙都挂满了咖啡师的赛事荣誉证书。
谈及贵阳的咖啡氛围,雷鸣认为是松弛、包容、钻研,“这是我眼中的贵阳,松弛与享受的氛围,造就了这片消费土壤;包容让我们拥抱新鲜事物;而钻研,是我们深入下去的底气。”
说到钻研,雷鸣对咖啡的执着与热爱可见一斑。“贵州有那么多丰富的食材,为什么不能与咖啡结合呢?首先我想到的就是折耳根。折耳根美式咖啡的研发费了不少功夫,一开始选取的榨汁萃取方式还是难掩折耳根的泥土味和鱼腥味,后来选用熬煮汤水的方式,又不断试验折耳根汤水和咖啡的浓度配比,以及尝试和不同豆子的匹配度,最终才研发出来。看到网络平台上客人的好评,我觉得很有成就感。”雷鸣说。
不光是折耳根与咖啡的融合,2023年黑石推出“贵阳combo”一豆三喝套餐:折耳根美式、木姜子特调、贵阳拿铁,配上有蜡染元素的产品介绍卡和一枚精致的苗银样式发夹。“折耳根和木姜子都是我们贵州的特有食材,能够给客人带来刺激的本土风味,而产品介绍卡运用蜡染元素,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而苗银发夹是能让客人带回去作为纪念的,是独一份的民族风情记忆,丰富大家的文旅体验。”雷鸣说。
当记者问到黑石咖啡名字的意义,雷鸣是这样作答的:“‘黑为地坤,石为坤灵’,希望黑石在历经风雨后依然可以如磐石一般扎根大地,积极向上。”
雷鸣认为,黑石咖啡不仅仅是一家店,更是关于热爱、专业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实验场,它扎根于贵阳的烟火气,也淬炼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咖啡味”。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云嵩
(《用热爱淬炼“贵咖”》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