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原本用于科研的荞麦,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农旅作物”。在首届贵州省技术经理人大赛决赛上,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荞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其皎对“观赏型荞麦新品种贵甜荞11号、12号的创新推广模式”进行路演。该参赛项目荣获二等奖并受到广泛关注。
陈其皎介绍,荞麦虽然具有丰富的营养保养价值,但其存在转化成本高、推广风险高、经济效益低等痛点。于是,团队“另辟蹊径”,发掘荞麦的观赏价值,开辟农旅融合新赛道。经过不断选种、比对,最终选育出具有同长花柱、自交结实的观赏型红花甜荞品种贵甜荞11号、12号。
“种植贵甜荞具有多重效应。在产业振兴方面,可以参照百里杜鹃景点,打造千亩荞麦花海,带动衍生收入,助力‘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品牌’升级;在科技扶贫方面,可以培养相关产业高学历人才与数百名农技员;在生态修复方面,石漠化地区种植贵甜荞,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陈其皎说。
陈其皎的团队一直从事荞麦新品种选育工作,迄今为止已累计培育近10个新品种。此外,围绕品种,该团队也初步搭建了产权保护体系,包括品种认定(涵盖常规品种、菜用品种和赏花品种)、专利、软著和论著。
“观赏性荞麦的‘红火’,对小杂粮类成果转化具有启示作用。该项目通过深度发掘其观赏价值,避免了小杂粮本身在转移转化过程中的先天不足。”陈其皎在路演中提到一个“软转化”概念,他表示,“软转化”能与现在通行的“买断”模式形成互补:“小杂粮不能像主粮一样附有高经济价值,那么就强调其社会效益、衍生效益,并与我国农旅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农旅业发展带动整体观光经济,研发团队也可从中获益,实现成果从转化、落地到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佳艺 实习生 蔡婉婷
(《从实验室“冷成果”变“网红农旅作物”》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