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生智膜团队在大棚进行试验。 受访者/供图
在首届贵州省技术经理人大赛决赛中,六盘水师范学院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公司总经理杨丹带来了“纤生智膜——全生物降解智能地膜系统”项目路演,将创新目光投向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讲述了“废纸变地膜”的故事。
杨丹在现场讲解了当前塑料地膜存在诸多缺点:一是会造成白色污染,数百年无法分解,破坏土壤结构、阻碍作物根系发育;二是功能缺陷致灾,高温时膜下温度超50℃易烧苗,土壤易缺氧使根系区氧含量低于15%;三是增加回收成本,超薄膜回收率低于30%,回收净亏损达50%;四是替代缺口大,生物降解膜性能不足或成本过高。
在“废纸变地膜”过程中,团队会对废纸进行预处理,脱除废纸中的油墨、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然后添加无害辅助剂对废纸纤维的角质化进行修复。修复后,又在纤维中添加适量长纤维成型地膜。
“高校的老师和团队怀着对环境保护的情怀,潜心钻研近8年才取得这一成果。2022年,智能地膜专利成功申请,这项成果倾注了大量心血。”杨丹说,项目已与上海某企业展开合作,正在攻坚地膜的不透光性和降解稳定性,同步降低地膜成本并实现肥效协同。
“大量实验结果显示,我们研发的废纸纤维地膜,2个月左右堆肥降解率可达75%以上、土埋降解率达85%以上,100天左右实现完全降解,从源头上破解了传统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顽疾,契合国家‘双碳’目标与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杨丹介绍,目前团队还在研究地膜降解后对土壤生态的影响以及对作物增产的效果,希望让技术真正“长”在泥土里。
“作为六盘水的高校代表,我们团队有很多科研项目。今天来到这个赛事收获颇丰,既能了解其他团队的项目,又能接触到丰富资源,这对我今后以技术经理人身份推动供需精准对接、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很有意义。”杨丹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佳艺 实习生 蔡婉婷
(《废纸变地膜 农业增效益》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