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贵阳高新区传来喜讯,联安(贵州)共享服务有限公司与贵州生益精密五金有限公司正式签署设备维保服务协议。这一合作不仅是贵阳高新区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一平台N中心”服务模式在实践中的成功范例,为园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走进生益精密的生产车间,只见一台台进口精密机床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全神贯注地操作设备生产精度要求极高的机械零部件。公司总经理龙国清指着一台正在加工的机床说:“我们生产的零件尺寸最小达到0.2毫米,设备误差必须控制在万分之四以内。”
生益精密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高精度零部件生产的企业,对设备维护有着极高的要求。龙国清表示:“为了保障产品质量,我们每一年对设备进行一次大保,每半年进行一次小保。”在过去,这样的精密设备维护需要联系不同厂商,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还经常因供应商响应不及时导致生产中断。“现在通过联安公司的共享服务,从报修到上门最快只要1小时,维保成本降低了约三分之一。”龙国清对园区提供的共享服务赞不绝口。
联安公司作为贵阳高新区机电维护共享中心的运营主体,由高新区科学城产业集团联合多家专业企业共同成立。公司总经理赵天水介绍:“我们采用‘共享电工’‘共享维修工’的创新模式,为企业降本增效。”目前,联安已与航飞公司、生益精密等10余家企业签约,服务设备超过800台,年内有望突破千台大关。这种规模化服务模式正在园区内形成显著的集群效应。
贵阳高新区在推进先进制造业生态化布局过程中,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聚焦生产要素聚配,以产业需求为牵引,采用“一平台N中心”模式,已建成表面处理、精密加工、机电维护等5个产业共享服务中心。这些中心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为区内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提升了园区源头供给、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能力。
生益精密的案例生动展现了共享平台带来的多重效益。龙国清算了一笔账:“以前设备维保需要联系不同厂家,保养周期要一个月,现在一周就能全部完成。”效率提升带来的,是生产稳定性的显著增强。今年上半年,生益精密已完成600多万元产值,预计全年将实现1200万元的经营目标。这种变化让企业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联安公司的服务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赵天水表示:“我们的服务理念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当服务设备达到1000台时,边际成本会进一步下降。”目前,公司业务已涵盖设备维保、电力运维、软件开发三大板块,并与园区其他共享中心形成联动,构建起覆盖制造全流程的服务网络。
在生益精密的车间里,精密设备正在高效运转;在联安公司的调度中心,服务订单实时更新。这场以共享为纽带的产业变革,正在贵阳高新区书写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通过资源的高效聚配与服务的精准供给,园区企业正在共享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婷
(《共享维保 降本增效》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