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遍世界寻国宝》:

探访27座 海外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8月20日        版次:A07    作者:

拥有考古学硕士、中国艺术史博士学位的常青教授,常年游走于海内外高校以及知名博物馆、美术馆间。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他深度探访了27个世界知名的海外博物馆,寻找馆藏其间的中国文物——从大英博物馆的敦煌绢画,到巴黎吉美博物馆的佛教雕塑,再到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吐鲁番壁画,这些文物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新作《走遍世界寻国宝》带领读者揭开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与传奇,感受文明的流浪与重逢。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81家博物馆中,中国文物数量达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数量更是馆藏的10倍之多。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人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通商大门。1868年在日本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人主动“脱亚入欧”,投入了西方的怀抱。从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去遥远的东方探险的热潮。他们不仅在其国内兴起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热,还认为在古代贯通欧亚的丝绸之路上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宝藏。于是,西方的探险家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纷纷踏上中国这片神秘的国土,在那寂寞荒凉、杳无人迹的沙漠之中,在那残垣断壁的佛寺之中,在那山崖间的石窟之中,去探寻中国古代的文化宝藏。

据作者介绍,西方与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收藏来源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学者与策展人亲自前往中国探险,做考古调查与发掘,并将其所得入藏某个博物馆。策展人就像是中国博物馆里的研究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策划展览,还有为博物馆扩大收藏而收购文物的职责。有的策展人亲自前往中国购买文物,或在西方古董商行中购买、鉴定收藏家的藏品。第二种是古董商,他们以便宜的价格收购中国文物,转卖到西方或日本牟取暴利。买者主要是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家。第三种就是收藏家,他们向古董商买文物,向学者或策展人咨询专业知识。可以说,这三种情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和策展人用他们对中国艺术史的了解为博物馆挑选和购买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文物,收藏家以他们的个人兴趣爱好为自己收藏,而古董商是沟通文物产地和学者、策展人、收藏家的桥梁。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大部分的最终去向都是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因为只有把自己的东西捐献给博物馆,他们的收藏与名字才能被人类永久地保留与纪念。西方各国的大小博物馆的藏品都是以私人收藏家的捐赠为基础。

本书介绍的,只是保存有中国文物的海外27所主要博物馆。这是一次对遗失国宝的追寻,也是一次对中国文化的重新发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