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非虚构文学《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作者杨素秋到孔学堂讲学,以“短视频时代,阅读是否是一种执拗?”为主题,引领近400名听众探讨了阅读的目的、阅读的向度,在当下纷扰的生活中重新强化文字的力量。
杨素秋是文学博士、高校教师,曾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先后获得刀锋图书奖、春风悦读年度非虚构大奖、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深圳阅读节2024年度十大好书,以及豆瓣网2024年度图书第一名。
杨素秋认为,读书的目的至少有三种:为娱乐而读书、为资讯而读书、为智慧而读书。为娱乐而读书,就像是甜品让人愉悦,比如轻松的小说;为资讯而读书,是读资讯含量高的书,就像碳水让人饱腹感很强;为智慧而读书,是读一些不一定立刻有效的书籍,就像是粗粮对身体有益处但口感并不好。杨素秋表示:“这三种目的都无可厚非,都可以读。但是心里要有一个意识,就是要慢慢地从第一第二个目的转到第三个目的层级上来。”
杨素秋还向大家分享了近几年她认为能够促进工作和生活的书——《他者的消失》《艾希曼在耶路撒冷》《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无知的教师》《依恋的形成》《僧侣与哲学家》《何为良好生活》,这些书帮助她思考工作的意义,怎么去理解幸福。
在观众提问环节,杨素秋针对电子阅读、网络阅读、阅读推广等问题进行了解答,并分享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成书心得。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锐
(《畅谈阅读的力量》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