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山湖区举办第二期“黔见·非遗”系列活动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8月26日        版次:A05    作者:

参与活动的孩子体验蜡染相关工艺。

本报讯 8月23日至24日,由观山湖区现代服务产业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协会非遗专业委员会指导,贵州省人类学学会、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黔见·非遗”系列活动第二期在观山湖文博中心举行。活动包含“黔见·寻踪·手作新生”非遗人物叙事及体验活动,以及“黔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两大板块,旨在推动非遗技艺传播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

23日下午,“黔见·寻踪·手作新生”活动以丹寨蜡染的守正与创新为主题,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蜡染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张云进行现场访谈与技艺展示。张云曾获“贵州最美手艺人”称号,其代表作《万物生》入选国家原版成果数据库。

活动中,张云深度分享了个人转型经历、技艺创新实践、蜡染文化内涵及乡村振兴案例,并带领参与者体验画蜡、浸染、脱蜡等核心工艺。在实践环节,参与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蜡染方巾制作,优秀成果将被纳入文博中心手工体验创新展区。

“没想到这次活动会有这么多人来,很开心。”张云告诉记者,这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在蓬勃发展当中,希望蜡染技艺能走得更远,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参与者易华叶带着9岁的女儿李雨珊前来学习体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但也面临传承挑战。“孩子非常兴奋认真,希望这类活动能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之美。”她说。

24日举行的“黔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乡村振兴——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会聚来自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开幕式上,与会专家从多领域多角度出发,结合实践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与思考。随后开展的五个平行研讨分会场中,参会人员围绕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传统文化的共性与转化、文化遗产与非遗互动、非遗与民俗共生、非遗的数字化实践等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深入研讨,提出新颖见解,专家学者对研讨发言进行精彩点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议题。”手上记忆博物馆馆长王小梅说,本次探讨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03篇论文,作者达137人,学者们既关注宏观政策路径、文化治理等,也深入微观的非遗项目保护、数字化技术应用等实践,体现学术前沿多元视野与现实需求。

贵阳观山湖产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曾溪微介绍,“黔见·非遗”系列活动将围绕“寻踪、论道、聆鉴、集落”四大主题展开系统布局,包括开展深度田野研学的技艺研修、学者讲堂沙龙、传承人深度访谈及沉浸式游园市集等;以节气为轴,打造“一月一主题,一季一爆点”的文化体验,并围绕手上记忆博物馆引入艺术家和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持续深化文博中心建设。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蔡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