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枫湖边的“生命守护者”

——记防溺水志愿者王平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8月26日        版次:A05    作者:

红枫湖水面波光粼粼,岸边却暗藏风险。8月24日清晨6点,天刚微亮,55岁的王平已从家中跑步40分钟,抵达位于滴澄关的湖边值守点。作为清镇市的一名防溺水工作志愿者,他的一天从巡查开始:“哪怕下雨天也一刻都不能放松。”

滴澄关是红枫湖“野泳”人数最多的区域,暑期天热时每天有四五百人从这里下水。这里水最深处有上百米,今年7月以来,王平已在这里亲手救起两名未成年人。

7月13日,一名小男孩来湖边捉鱼虾,突然脚踩滑一头栽进湖中,因无人察觉而溺水。“我赶紧跑过去,下水救起小男孩,发现他已经喝了几大口湖水。一问家长在哪里,顺着小男孩手指的方向,只见家长还在和别人聊天,根本没注意到危险。”王平摇摇头说,“很多人觉得这片水域游泳的人多就没事,但危险往往就在一瞬间,而且溺水者很难张嘴呼救,很多悲剧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

8月16日,一个老奶奶带着三个小孩在滴澄关岸上的人工亲水池玩水,尽管水池深度仅50厘米左右,但是一个年纪较小的孩子因失去平衡倒入水中,而且很难爬起,其他人也未发现这一异常,王平见状赶紧把小孩扶起来。“水虽然不深,但孩子一慌就容易呛水,如果发现不及时非常危险。”王平说。

王平的本职工作是清镇市流长乡马场小学的教师,他和志愿服务结缘已久。“2000年,我发现班上一位学生经常不吃中午饭,去他家一看,只有一间茅草房,母亲智力残疾,父亲酗酒。”王平说,从此他开始资助那位学生,直至他大学毕业,并由此开启了对其他贫困学生的资助。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与助残、救急有关的志愿服务和捐资行动。至今,他已资助过167人,累计捐款约36万元。

“做志愿服务和公益不是靠我一个人。”王平说得很实在,“工资够生活就可以了,其他可以捐出来,妻子和女儿也一直坚定支持我。”他近些年每月工资除了基本开销,几乎全部用于帮助他人。钱不够时,他就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共同出力。至今,经他带动加入志愿服务行列的就有100多人。

他的善行感染了他帮助过的人。如今,他资助过的学生中,有27人成为志愿者且长期坚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这是一种爱的传递,看到他们反过来帮助更多人,我觉得一切都值了。”王平说。

今年7月10日,清镇市面向全社会招募2025年暑期“志愿守望·平安相伴”防溺水服务工作志愿者,王平立马报名加入,主要服务内容是劝离未成年人私自下水游泳或者在水边玩耍,志愿服务和救助经验丰富的他被安排到红枫湖防溺水重点水域滴澄关。

“每天从早10点到晚8点,烈日暴雨都要守着。没工资、风险高,还要会救护技能。”王平说,值守期间,他不仅要劝返想要独自下水的未成年人,还要应对部分群众的抵触情绪,“有些人觉得我们多管闲事,甚至对着我们骂脏话。”

但王平从未退缩。他持有专业的救护员证,熟悉心肺复苏和水下救援技巧:“救人不能盲目,要避免被溺水者缠住。这些确实都要专业训练。”

尽管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全力值守,王平认为防溺水仍需更系统的措施和更大力度的宣传。“建议加高‘野泳’水域的围栏,让未成年人无法随意翻越。同时加强宣传,尤其要提醒家长,哪怕有家长陪同,也可能看不住多个孩子,就算在看起来非常安全的亲水池也要当心。”他补充道,即使是会游泳的成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不要贸然“野泳”。

8月24日是王平今年暑期做防溺水志愿者的最后一天,再过一周,他就要回归教室讲台。当记者问王平志愿服务会做到什么时候,他笑了笑说:“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做下去。不管是守水还是助学,能帮一个是一个,能提醒一个是一个。”他望着湖面,语气平静却坚定。

傍晚8点,天色渐暗,王平才结束一天的值守。他拍下湖面的照片发到工作群打卡,配文:“今日平安。”回家路上,他依然跑步——这是多年来的习惯,也是他奔赴救援现场的方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许发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