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教融合在一线 “实战练兵”育人才

——探访贵安新区慧科未来数智产业人才实训基地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9月11日        版次:A03    作者:

9月8日上午8点30分,正值上班高峰期,通往贵安新区核心区的贵阳大数据科创城(以下简称大科城)的道路上开始热闹起来。在上班的人流中,多了许多青春洋溢的面孔——来自贵州大学软件学院的大四学生正赶往慧科未来数智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开始项目实践。

9月1日,慧科未来数智产业人才实训中心暨贵州大学软件学院贵安实训基地正式全面投入使用。基地设有“大数据实训室”“人工智能实训室”等区域,可容纳近300人同时实训。作为贵州慧科未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慧科未来)与贵州大学深度合作的成果,该实训基地以“真场景、真项目、真实践”打破传统教学边界,扎根产业一线培养数字人才。

课堂连着生产线

从“学知识”到“解问题”

走进实训基地,没有传统教室的讲台与课桌,取而代之的是仿企业布局的开放式办公区。工位按项目组划分,每组旁立有项目标识牌,氛围与科技企业无异。

“我们按照企业研发团队结构进行分组,涵盖前端、后端、测试等职能,平均每组5至8人,需独立完成一个真实的企业级项目,同时配有一名‘项目经理’全程指导。”慧科未来总经理王丹枫告诉记者,“项目经理”是兼具业务技术和职业导师双重角色的一线行业专家,以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帮助学生掌握高阶工程能力。

每日例会是实训基地的“标配”。在办公区旁的会议室,“项目经理”一边绘制系统架构图,一边拆解任务,参加实训的大学生专注记录、不时提问,完全复刻了企业高效的协作节奏。

“项目启动前,‘项目经理’会提前召开项目分析会,深入研究项目需求和技术方案,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项目背景和技术要求。”王丹枫指着工位旁的任务清单板解释,每组办公区设有任务板,清楚标注项目进度、需求变更、完成度、评审时间等关键信息,“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完成作业,而是交付产品。”他说。

记者注意到,实训基地所在的园区有不少科技企业集聚。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郭春表示,这里聚集了数据宝、贵州纷享逍客等头部企业,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行业前沿,了解企业的真实项目需求,这是校内实验室难以复制的独特优势。“这里更像一个‘微型产业生态’,既练技能,更提升职业素养,帮助大学生平稳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郭春说。

真项目练真本事

实训场对标产业第一线

“我们每个项目小组手里都握着企业的真实订单。”王丹枫说,从企业官网优化到平台场景搭建,学生写的每一行代码、开发的每一个功能,都要接受企业检验,“真刀真枪”开展训练。

为确保项目与教学适配,慧科未来建立了严格的项目遴选机制,项目必须源于企业真实需求或行业痛点,必须评估技术与学生课程的匹配度,必须结合项目难度、学生能力、实训周期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初筛的项目,还需经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联合评审,最终入选“项目库”。

“我们不会把未经评估的项目交给学生。”王丹枫以“惟一服装个性化定制系统”项目为例,该项目所需的Java Spring框架、微服务架构等技术,恰好与软件工程专业大三学生的课程进度契合。

实训过程中,“项目经理”采用“50%指导+50%实践”的教学模式,每周固定时段集中讲解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其余时间由学生自主开发,导师提供个性化辅导。“我们就像企业技术主管,既要把握方向,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位指导“人才成长画像系统”开发的“项目经理”说。

此外,慧科未来还将“灵鹿实验实践平台”“虚拟仿真(XR)实验实训平台”等自研产品融入实训,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级的开发工具和流程,适应企业的技术环境。“我们不以项目数量取胜,而是注重每个项目的教学质量。”王丹枫说,通过真实项目实训,学生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项目规划、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

目前,该实训基地首批实训学生有150人,每个学期预计开启8至10个重点项目,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预计每年可为贵州省培养800至1000人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实用型人才。

产教融合见成效

打造人才“强磁场”

“当前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核心痛点,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学用脱节’‘供需错配’。”郭春坦言,贵州大学与慧科未来合作的初衷,正是看中它能将产业资源高效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核心优势。“一方面,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一线专家与先进技术,学生在校期间即可积累项目实战经验,大幅降低企业再培训成本,实现‘毕业即胜任’;另一方面,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建立专业与课程动态调整机制,让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这样的培养机制,不仅使得学生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升,还助力高校形成‘培育+孵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反哺学科建设。”郭春说。

为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数字经济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人才,早在2014年,贵州大学与慧科未来就联合共建贵州省首个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开设大数据技术和智能软件开发等专业方向,并创新打造了“1+2+1”特色培养模式,即第一年以通识课程为基础,第二、三年学习专业课程,引入行业资深工程师师资和教学内容,融入企业实战项目开展项目实践式培养;第四年通过企业实训、职业素养培养、就业指导及毕业设计,实现“毕业即职场人”的目标。迄今,该模式已完成超过200个模拟项目、超100个真实商业化项目。郭春告诉记者,这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该专业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4%,专业对口率超过85%。

贵安新区作为贵州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正加速集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近年来,大科城重点打造贵阳贵安数字产业与人才集聚区。截至8月底,大科城共招引注册企业超1800家,其中大数据企业899家,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王丹枫表示,实训基地落户大科城,正是看中了这里蓬勃发展的数字产业生态和高效优质的助企服务,“从最初的办公环境规划打造,到落地过程中与物业的高效沟通协调,大科城团队提供‘一对一’的贴心服务以及政策支持,整个流程非常顺畅,让我们能更专注于运营。”

王丹枫表示,实训基地聚焦大数据产业需求,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企业级开发环境与技术中台,实现“实训、实习、就业”的教育闭环。这种“政府统筹、企业主导、高校主体”的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源上重塑人才供应链,形成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的造血式循环,正成为当前数字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姚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