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剧《屠夫》剧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人艺决定推出一部能呼应历史、传递力量的作品,用戏剧的方式参与纪念这个重要的时刻。于是,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且包含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暴行共同意志的话剧《屠夫》再度进入视野。
9月6日,话剧《屠夫》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参演剧目登台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
聚焦反战主题的作品《屠夫》本轮演出被纳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北京人艺院长冯远征表示,当年,前辈艺术家的表演可谓是教科书式的范本,此次何冰老师作为导演,带领年轻演员进行再创作,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在他看来,这次排演带给年轻演员最大的改变,是让他们习惯走进剧院就把手机放下,“这次排练让他们养成了专注的创作习惯。”
话剧《屠夫》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帝国统治奥地利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的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被卷入政治漩涡中的故事。该剧虽未直接呈现战争场景,却透过每个饱受创伤的普通人,在笑泪交织间更深刻揭示出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性:既碾碎生活,也扭曲人性,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谁才是真正的“屠夫”。
据悉,1982年,德国曼海姆民族剧院携《屠夫》来北京人艺演出,作为对《茶馆》赴欧演出的回访。当年12月,北京人艺就将该剧搬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2005年,朱旭、郑榕、周正等已年届七旬、八旬的老艺术家再次登台,以教科书式的表演在《屠夫》的演出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何冰回忆,那时他作为一个即将40岁、将成熟未成熟的演员,看到一位位大师在舞台上那种宠辱不惊、从容不迫的表演,特别希望这样的境界也能在自己身上出现。
此次排演集结了20多位中青年演员,其中大部分演员已在《赵氏孤儿》中有过默契合作,曾在何冰的带领下,在这部小剧场话剧中爆发出巨大的青春能量。此次转战大剧场,在何冰看来,《屠夫》在今天的排演,更注重传递当下的理解,并建立与当代观众沟通的桥梁。“戏的主题不会变。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已是普遍共识,重要的是在共同认知上再深化一步。我们需要寻找表达与接受之间的纽带。”
同2005年的版本相比,此次《屠夫》的舞美最大变化是从内景变成了外景,呈现也颇具亮点。何冰介绍,一列象征着时代车轮的火车将会“开”上舞台,成为布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冯远征透露,北京人艺还将为这部展演作品推出公益性安排。在线下演出之外,还将适时推出一次线上展演。同时坚持惠民导向,每场演出中都将有一定数量的公益惠民票。
郭佳
(《用戏剧方式参与纪念重要时刻》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