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学术以“博闻”为最高美德,随互联网诞生的数字时代却将“材料”降维成可随意调用的原始数据,从而把“记忆力”从学术评判的核心位置拉下马。当下AI时代,是否更没有记忆力的容身之地了?精神科医师、作家桦沢紫苑在新作《记忆脑》一书中开宗明义:“人工智能时代根本不需要记忆力”是大谎言。
作者首先从脑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记忆力”的工作机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当他们说“记忆”时,指的是在大脑中存储信息,或者“保持”记忆。其实在学习科学中,记忆分为三个过程:“识记(编码)”“保持(储存)”“回忆(提取)”,换言之,这三个过程可以形象地称之为记忆的“入口”“保持”“出口”。
可见,保持(存储)记忆只是记忆的一部分。现如今,记忆的中间过程“保持(储存)”被数字和网络代替,人们可以在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设备,或者网络云端保存信息;随着AI的出现,存储在互联网上的知识也可以像自己的记忆一样被快速检索出来。然而,尽管有如此便利的服务,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够灵活运用它。作者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些人在30秒内就能搜索到一条高质量信息,有些人哪怕用30分钟仍然无法搜索到所需信息。这一现象背后揭示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提高回忆(提取)的能力,就无法提高整体记忆力。
换言之,随着AI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记忆的定义有了颠覆性的变化。过去的记忆,是“能记住多少”;AI时代对记忆的定义是“善于使用存储信息的能力”,包括搜索能力。信息可以存储在人的大脑、电脑、手机、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库中,无论使用的是什么载体。与其说这是定义的改变,不如说是规则的改变。
也就是说,在这个搜索时代,没有必要记住信息内容本身。但是,如果不记住在哪里找这些信息,检索起来就会花费时间。这考验的不是“记忆”本身,而是你能多快检索到你的记忆(过去遇到的信息、知识和经验)以及你能多好地利用这些记忆。这种“信息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记忆技巧”或“记忆活用术”,这在当今时代是非常必要的。
《记忆脑》一书的目的,就是让读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真正的大脑使用方法”,具体的方法路径可以归纳为一条:“通过输出激活大脑”,包括书写记忆术、故事化记忆术、提前准备记忆术、情绪操控记忆术和社交记忆术等实用技巧。此外,本书还提供了释放大脑内存的策略,如优化工作环境和制定待办事项清单,帮助读者在工作和学习中获得最佳表现。
通过这些方法,读者不仅能够提高记忆力,还能在AI时代实现脑的最优化,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可以说,《记忆脑》构建了一种适应时代、不靠死记硬背,充分利用大脑外记忆、大大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的记忆强化体系。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在AI时代巧用大脑》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