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串收番茄直供港澳 联农带农书写共富新篇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9月17日        版次:A02    作者:

谷中村的种植户在分装小番茄。

9月15日上午,在开阳县双流镇三合村的连片钢架大棚中,一串串红润饱满的小番茄被工人们仔细地采摘、分选、包装、装车。几小时后,这批来自黔中山区的优质果蔬将跨越千里,抵达香港和澳门居民的餐桌。这是贵州旭禾源数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禾源)日常运营的真实场景,也是“黔货出山”进军大湾区市场的生动写照。

“这批小番茄品种为法国的‘saopolo’。”旭禾源运营总监赵景天在大棚旁介绍,“我们从7月16日发出第一批货起,至今保持每两天稳定发货一次的频率,每次约3500公斤。”

作为销售合作方,深圳市鸿金盛商贸公司对这种小番茄的市场表现很有信心。公司负责人谢华洲在电话中表示:“港澳居民习惯饭后吃水果,小番茄尤其受欢迎。贵阳运来的‘saopolo’小番茄脆甜多汁、番茄味浓郁,非常受认可,终端零售价可达每公斤100元以上。”他进一步补充道:“大湾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极高,必须符合供港标准。开阳小番茄不仅完全达标,还凭借富硒特色和品质稳定性赢得市场优势。我们与旭禾源保持长期合作,每批货中有2500公斤直供港澳,1000公斤在深圳本地销售,反馈一直很好。”

作为一家专注于智慧农业与数字技术融合的高科技农业企业,今年以来,旭禾源依托开阳县富硒资源和高海拔反季节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高端农产品,目前已在开阳和花溪建成两个基地,采用不同栽培模式并行推进。

开阳县三合村基地近9万平方米,由公司独立运营,全部采用无土基质栽培,每平方米产量达9公斤至11公斤,发货价40元/公斤。赵景天详细介绍了公司的技术优势:“我们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实现环境监测、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警等全流程智能管控。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精准调控营养,结合设施化、数字化种植,确保产品天然富硒、绿色健康。”基地还建立了全程可追溯体系,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产品从种植到采收的全部信息,有力保障食品安全。目前公司已转化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形成技术壁垒,显著提升生产效能。

在种植环节,旭禾源聘请来自甘肃、四川等地的农业技术专家,制定标准化种植规程,保障产品质量统一。“我们实行100%订单化生产,直供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澳门等地,与大型商超、生鲜平台及集团客户长期稳定合作,实现产销无缝衔接。”赵景天说,选果环节尤为严格,港澳市场对果型、口感、新鲜度和整齐度要求极高。“旭禾源的番茄必须成串采摘,每串不少于8颗,单果重10克以上。”赵景天解释,“小番茄有后熟过程,留枝可让其继续成熟的同时维持新鲜度。因此选果工序目前仍需人工完成。”

在选果包装车间,工人们仔细检查每一串果实,轻拿轻放,整齐码入包装盒。一位正在忙碌的村民说:“我在这里干了三个月,每天能赚100多块,一个月下来有32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这种方式在保障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除独立运营的开阳基地外,花溪基地则从去年开始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马铃布依族苗族乡谷中村,旭禾源采取有土栽培模式,免费提供技术、销售渠道和成本价种苗,农户只需支付大棚租金和人力成本,便可参与种植。村民杨德清是第一批加入的农户,去年他承包了近1万平方米大棚,他说:“跟着公司干,不但学到了技术,收入还翻了几番。公司提供技术指导,保证收购,我们只要专心种植就行。”

在杨德清的带动下,今年更多村民踊跃加入。目前,谷中村已发展大棚番茄25万余平方米,种植品种为“福特斯”,其中有20户农户参与到近20万平方米的基地中,每平方米产量达6公斤,发货价20元/公斤。赵景天介绍,每年6至11月为番茄种植采摘期,剩余时间可种植其他应季蔬菜,大棚每平方米年产值在40元以上。公司通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帮助提升种植效益,也有效促进了村民增收。

“公司将继续扩大产能与研发,今年计划新增5个至8个试验品种,拓展富硒农产品品类,深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数字农业技术迭代升级。”赵景天表示,未来将以“开阳富硒”为核心品牌,打造产品矩阵,提升市场溢价能力,并通过三产融合模式,构建集种植、加工、观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助力乡村振兴。

“从黔山秀水到湾区餐桌,我们正以生态为笔、品质为墨,书写东西部协作的新篇章。”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旭禾源的这一案例既是贵阳落实“黔货出山”战略和“五帮”专项行动的生动实践,也是供销系统传承扁担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现代注解。未来,贵阳农产品将深度融入湾区供应链,以更多元的产品、更高效的流通,实现农民增收与消费升级的双赢,为东西部协作树立品质农品的标杆。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佳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