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暑期超百万人次观众“涌入”贵州省博物馆——

博物馆游“出圈” 黔地文化出彩

展览多元 尽享艺术盛宴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9月17日        版次:A08    作者:

观众在展品前驻足观赏。

观众在选购贵博文创产品。

“镇馆之宝”明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

一楼大厅向观众提供智慧语音导览器、AR眼镜等租用服务。

贵州省博物馆外景。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覃伟 摄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健 文/图

今年暑期,贵州省博物馆这座承载着黔地文明记忆的文化殿堂,以精彩纷呈的展览、新潮有趣的文创和温暖人心的服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化惠民答卷”。

“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8月,我们累计接待观众达100.94万人次,同比增长19.9%,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贵州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简小艳介绍,今年8月份,贵州省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1.8万人次,人气火爆。

今年暑期,省博物馆一、二、三号展厅的“人文山水 时光峰峦——多彩贵州历史文化展”人潮涌动。作为我省的重要文化工程,该基本陈列展以贵州历史脉络为主线,全面展示从史前时期到清代的30万年贵州通史。6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展陈3500余件(套)文物精品,其中一、二、三级文物达1100余件(套)。

作为“镇馆之宝”,明代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以工艺手法精美、纹样繁缛多变、呈色丰富多彩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赏。“这件衣物身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虽历经岁月的侵蚀,褶裙上彩色的图案花纹却艳丽如新。它是贵州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彩色蜡染刺绣实物,填补了我国蜡染史的空白,被誉为‘蜡染界的老祖宗’。”讲解员介绍。

在四号展厅,8月1日开展的“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让许多观众沉浸式感受华夏五千年历史,体验一次精彩的历史文化之旅。

在六号展厅,“华夏同御侮 黔山续文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化·文物·文献展”自8月15日开展以来,也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参观。“我们从湖南湘潭过来,今天带小朋友参观博物馆,正好看到这个新展,让她了解贵州的抗战历史,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观众李女士说。

在负一楼临时展览区,省博物馆还推出以“黔域生灵·共栖共生”为主题的馆藏鸟兽标本微型展,观众可在标本中读懂贵州大地的生态密码;联合推出的“探秘定笮——盐源老龙头出土青铜文物展”,系统展现了古“徙”人、“笮”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我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展览、丰富多彩的内容,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大餐’,让他们纵享文化艺术盛宴。”简小艳说。

技术赋能

让文物“活”起来

在省博物馆各个基本陈列展厅,随处可见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互动装置的展示,各个珍贵文物展柜旁都有一个二维码及语音导览编号,扫码即可听官方语音讲解,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在一级文物东汉铜车马展柜,许多小朋友都在排队体验“组装”铜车马互动游戏。北京观众夏天根据“将墓室中散落的部件拖到下方相应的方格中”操作提示,很快就“组装”好了铜车马。“这种互动形式很有趣,我很喜欢。”他说。

一级文物黔府青花罐展柜的互动屏幕中,青花瓷色彩清丽,记者根据“拖动翻转可切换不同角度观看”的操作提示,可看到底部印有“万历丁亥年造,黔府应用”的繁体字。

“谢贵州,谢龙场!”在三号展厅,展览融入现代媒体技术,吸引众多观众聆听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故事;在展现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时,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来呈现文物内涵,并结合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等展示方式,以更生动鲜活、更易被大众理解的形式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许多小朋友一边逛展,一边戴着AR眼镜查看讲解,山西太原观众李墨苒小朋友就是其中一员。记者问她最喜欢哪一个文物时,她通过佩戴的AR眼镜提示说:“最喜欢第40个展品金镶宝五凤冠。这件文物镶嵌宝石,十分华丽,显示出主人的显赫身份。”

“何以文明·中华古遗址探秘展”则运用国内前沿VR科技,在全虚拟场景中,1:1高精度还原良渚、陶寺、二里头、三星堆和殷墟五处中华文明圣地的历史风貌,以及古代先民的生活、文化、祭祀等种种细节。观众穿戴好VR设备,即可跨越时空隧道,开启一次精彩的历史探险之旅。

“我们希望通过多元创新,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使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省博物馆陈列展览部主任全锐说。

文创走红

把历史“带”回家

近年来,贵州“避暑游”的持续火热,带火了“文博游”的同时,也使文创产品成为消费新潮流。

以铜钺文物为造型的文创雪糕,不同口味的文创饼干,设计精美的流油沙漏摆件,造型别致的兽面纹铜戈冰箱贴……走进贵博文创店,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大连观众王女士第一次到贵州旅游,她一口气买了六种文创产品。“每一件文创产品都很有特色,让人爱不释手。”她说。

记者观察看到,省博物馆里有四个文创商店,每个店里都有很多观众在选购文创产品。

据贵州省博物馆文创部副主任宋曼介绍,贵博文创以研究贵州文化为特色,开发融合馆藏文物资源、文化理念与遗产价值的文化产品,呈现年轻活力的博物馆形象。今年以来,围绕鎏金铜鍪和铜钺进行开发,已增加了17类、45款文创产品。

“暑期,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420万元,销售情况较往年创新高,互动性强的冰箱贴、毛绒玩具等深受广大观众的青睐。”宋曼说,下一步将继续努力开发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让观众深度体验贵州的历史文化,将历史“带”回家。

服务暖心

营造温馨体验

今年暑期,省博物馆多措并举,实施延长观展时间、免费寄存行李、优化后勤保障等措施,更好地提升市民观众的参观体验。

为满足公众旺盛的文化需求,省博物馆于7月1日至8月31日延长开放时间:每周六闭馆时间后延至21:00(20:00停止入馆),较平日延长4小时;日常闭馆时间也后延至18:00。

省博物馆内还设置专门的行李寄存处,免费为观众提供行李寄存服务。记者看到,行李寄存处门口有“免费存放行李”字样,观众存、取行李时工作人员会仔细核对资料,各种各样的行李箱有序存放。

在讲解服务方面,除每天上午九点半、下午两点提供两场定时免费讲解服务外,还提供有偿预约讲解服务;部分文化志愿者自发到省博物馆向观众提供公益讲解服务;一楼大厅还提供智慧语音导览器、AR眼镜等租用服务,游客可自行选择服务方式。

在后勤保障方面,200余个免费车位、饮水机、轮椅等基础服务一应俱全,有效解决了观众停车、饮水、特殊出行等基础需求。

“作为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观众需求,推出更多大家喜闻乐见的展览。同时,不断升级服务设施,如完善无障碍通道,提升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参观体验,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最大限度实现博物馆多元化的社会价值。”简小艳说。

以文化人

促进文旅融合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成为展示地方独特历史文化、提升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

贵州省博物馆在贵州文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副会长陈华表示,省博物馆在强化文化传播功能、塑造文旅品牌形象、拉动区域消费增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全方位展示宣传贵州方面,向全国游客传递出‘多彩贵州’的文化形象,起到了省级综合博物馆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文旅融合的实践中,贵州省博物馆的创新举措也得到了旅游行业的积极响应。“这几年,省博物馆不断创新内容、升级服务,可以说它担当起了贵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标志性角色。”贵州省旅行社协会会长朱曦说,今年协会推出了“金讲匠”品牌,精选全省金牌导游进驻省博物馆提供讲解服务,这一合作得到了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也收获了游客的广泛赞誉,形成了共赢局面。

这些实践背后,更折射出博物馆在激活文旅价值中的深层逻辑。贵州历史学家范同寿将贵州省博物馆的经验总结为三点启示:其一,展览内容丰富,满足多元需求,证明“严肃历史”也能通过创新表达吸引大众,打破“博物馆=枯燥”的刻板印象;其二,今年暑期延长开放时间,充分利用“爽爽贵阳”的避暑优势,将博物馆从“日间景点”升级为“文化生活空间”,有效增强了游客停留时长与消费转化;其三,推出新潮文创产品,以博物馆为文化入口,引导游客从“观光”向“文化体验”升级,提升了旅游附加值。

“博物馆是‘凝固的历史课堂’,更是‘流动的文化纽带’。省博物馆的实践证明,唯有以文物为基石、以科技为羽翼、以服务为纽带,才能让游客从‘看风景’升华为‘懂文化’,最终实现‘因了解而认同、因认同而热爱’的目标。”范同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