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筑旅居10年,亲眼见证城市之变、亲身感受人心之暖——

河南老人为贵阳写了一封感谢信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版次:A02    作者:

“我在贵阳居住已有十年,这里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9月23日,河南商丘人韩文明向记者动情讲述他在贵阳的生活变迁,并展示他写的一封名为《致敬贵阳 感谢贵阳》的表扬信。这位“新贵阳人”用亲身经历,勾勒出这座城市十年间的发展速度,也彰显着城市发展的民生温度。

韩文明今年70岁,早年参军入伍,后转业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上班,2014年退休。“第一次到贵阳是2006年,送女儿来贵阳读大学,当时来去匆匆,没好好感受这座城市,也没想到会和贵阳结下不解之缘。”韩文明回忆。

2014年,韩文明的女儿定居南明区太慈桥街道国际城,2016年开始,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贵阳旅居。“刚来时,国际城到市区仅有一路公交,人多车少不说,从小区到公交站还要走一公里多。”韩文明说,彼时的国际城到处都在施工,尘土飞扬、道路拥堵是常态,“那时想去趟甲秀楼、黔灵山,都成了老年人的一种奢望。”

如今,这样的日子早已翻篇——家门口的“社区微公交”穿梭街巷,52路公交车直达甲秀楼、河滨公园,47路公交车串联起花果园、观山湖公园,75路公交车连通省医、市一医……这些公交线路织密“地面网”,同时轨道交通3号线太慈桥站的开通,则让“地下动脉”与公交线无缝衔接。“现在出门,公交、轨道交通随便选,去喷水池逛街,半小时就到。”韩文明笑着说,交通的蝶变,结束了国际城进市中心区坐车难、出行难的历史,也大幅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

“贵阳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时常令我感动。”韩文明的河南乡音浓重,但却从未阻碍他与这座城市的情感交融。问路时,总有人耐心听完、热情指路,甚至有些热心市民怕他找错路,亲自带他走一程:办事时,社区其他居民主动礼让,工作人员总是笑着说“大爷您慢慢讲”……

前段时间,韩文明在太慈桥农贸市场购买了26枚松花皮蛋。回家后,他发现有两枚腐烂变质不能食用,“后来再次遇见那位摊主时,我说明了情况,摊主二话不说直接道歉,并当场补送两枚皮蛋。这份实在,比啥都珍贵。”

“冬暖夏凉是老天爷的馈赠,政策暖心才是真福气。”韩文明细数着在贵阳的“幸福清单”:免费逛公园、免费借阅书、免费看展览……他还注意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公共场所,都设置有彰显城市文明的爱心提示或安全标识,公园、车站、超市等人口密集处,都专门配置爱心座椅和便民公厕,“别看这些事小,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却很方便,细节里全是温度。”

更让韩文明动容的是,这份温暖从不分“本地”与“外来”。今年8月他刚满70周岁,社区了解情况后,及时帮他开具证明,让他这个“新贵阳人”顺利领到政府补贴的“老年卡”,享受到免费乘坐公交车、轨道交通等福利。“这些政策就像阳光一样,照得心里暖洋洋的。”

这样的民生关怀,是社区“一视同仁”服务理念的生动缩影,而这份对所有居民的包容与温暖,同样延伸到了日常的社区文化生活中。

太慈桥街道国际城一社区党支部书记罗静表示,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社区举办各类活动时,始终秉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只要是辖区居民,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外来住户,都会邀请大家共同参与,共享节日氛围。

“我非贵阳人,却享贵阳福。寄居贵阳城,久住不思蜀。”谈起写那封表扬信的缘由,韩文明念起了信上面的一首诗,他说自己是出于对贵阳的热爱和感谢之情,“我是有感而发,用河南话说,贵阳就是得劲儿,居住起很舒服、很安心!”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