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光山色映“丰”景 村美民富幸福来

——观山湖区百花湖畔乡村振兴见闻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版次:A04    作者:

百花湖镇石操村利用闲置房屋改造成的民宿。

金秋九月,恰逢2025农民丰收节,百花湖镇石操村村民郭世龙的笑脸写满丰收的喜悦:“收入翻倍,村子变得越来越美,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石操村位于观山湖区百花湖畔。其湖面如镜,倒映着连绵的青山,百余个峰丛岛屿静卧水中,风景如画。而村庄里曾经靠着打渔和传统种植业为生的村民,如今已踏上乡村旅居经济的新路子。

郭世龙回忆:“以前出门务工,一年收入5万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他将自家农房租给贵州景峻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改造为塞伦斯·胜境民宿,不仅获得每年11万元的租金收入,还参与民宿管理,每月赚取5000元工资。

在百花湖畔,越来越多像郭世龙这样的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业,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

“十四五”以来,贵阳积极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观山湖区以此为契机,结合百花湖自然风景资源实际,走农旅融合新路。

石操村村委会副主任徐正权说,村里抢抓机遇,新建污水处理系统、实施道路硬化与景观绿化工程,积极动员村民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产业。截至目前,全村已有约20户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56户完成宜居农房改造,形成民宿集群发展态势。自去年营业以来,平均每家民宿营业收入达10万元左右。

“选择在此建民宿,正是看中沿湖的美丽风景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帮助我们进行宣传推广,修缮道路,统一打造外立面,让民宿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我们的民宿共14间客房,均按照酒店标准建设,避暑季期间几乎天天满房,还承办了不少婚礼和会议活动。民宿聘请了七八名本地村民,每人月平均工资3000余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塞伦斯·胜境民宿经理刘晓金说。

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乡村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放眼百花湖镇,为大力发展旅游业,该镇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停车场23个,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建成农体广场25个,健身路径16处;镇级综合文化站1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个,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服务设施。同时,全镇积极推进旅游村寨创建,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2个、区级9个。今年避暑季以来接待旅居人员377人。

在邻近的朱昌镇高寨村,云湖兰山综合服务体项目则展现出农旅融合的创新风貌。作为“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集商务会务、文化展示、生活配套、休闲服务等多维功能于一体。项目负责人冷启平介绍:“项目采用村企合作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带动、产业辐射等方式带动村集体与村民增收。”

该项目历时两年建成,现已形成涵盖精品餐饮、主题住宿、智能会议等综合服务体系。自5月13日试运行以来,吸引大量来自广西、重庆、成都等地的避暑游客,总营收达85万元左右。“为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持续为当地农旅产业赋能,我们还新建了46号院青年民宿及60余亩的生态农场。”冷启平说,如今,青年民宿的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农场利用原先的荒废地进行改良,种植了瓜豆、玉米、辣椒等作物,已收获两轮。未来将开放采摘活动,并配备厨房供游客使用。

来自浙江嘉兴的游客刘国琳说:“这里气候凉爽,村里干净整洁,村民热情好客。在村里转悠,看看山、看看水,听听虫叫和鸟叫,实在太享受了。”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五年来,贵阳围绕“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实践,全力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百花湖畔的蜕变正是这五年发展的缩影。从传统农业到农旅融合,从单一收入到多元经营,从基础设施薄弱到配套设施完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傍晚时分,百花湖畔的民宿又迎来了一批新客人。村民们忙着招呼客人落座,端上自家种的蔬菜、养的土鸡和制作的腊肉香肠。游客们的欢声笑语与湖畔的宁静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农旅融合、村美民富的生动图景。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蔡婕/文 覃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