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

这些“情绪信号” 藏着父母的健康隐患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9月25日        版次:A07    作者:

“我没事,你们忙自己的就行。”生活中,这句话成了不少老年人的“口头禅”。他们如同揣着一只“情绪储蓄罐”,习惯将委屈、不安等负面情绪悄悄收纳,生怕给忙碌的子女增添负担。然而,这些未说出口的情绪,正悄然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信号一:

突然变得“爱较劲”,可能是焦虑在“捣鬼”

张阿姨退休前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好脾气”,可近半年却像变了个人:老伴煮面条多放了点盐,她能念叨半小时;儿子周末加班晚回,她能打五六个电话追问“是不是路上出事了”。家人以为她是“更年期延后”,直到带她来医院咨询,才知道是退休后生活节奏突变,加上总担心自己“没用了”,悄悄攒下的焦虑情绪在“冒泡”。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 “贵医附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马文解读,像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老年人的焦虑往往会通过多种隐性表现传递信号,除了“爱较劲”,家人还需格外留意这些细节:比如会反复确认同一件事,出门前要检查门锁七八遍,即便已经确认锁好,仍会怀疑没关紧;或是对小事过度敏感,电视声音稍大就觉得烦躁;还有的会出现睡眠变浅的情况,凌晨三四点就醒,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都在想 “以前的事” 或 “以后的麻烦”。

“老年人的焦虑就像‘闷在罐子里的热气’,一直堵着容易出问题。”马主任建议,子女若想帮助父母疏导情绪,不妨试试“顺势搭台”的方式:可以主动跟父母说“我最近工作也有点烦,我们聊聊?说不定互相出出主意就好了”。用自己的“小烦恼”和父母拉近距离,往往比直接追问“你是不是不开心”更能让父母放下顾虑,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的焦虑。

信号二:

越来越“宅”,孤独正在悄悄“啃食”健康

李叔叔以前是小区广场舞队的“领舞”,但最近却总躲在家里看电视,朋友喊他下楼下棋都摆手说“不去,累得慌”。女儿觉得父亲“年纪大了不爱动也正常”,直到一次体检发现他血压忽高忽低,咨询后才得知:长期孤独可能让身体的“防御系统”变弱,就像没人打理的花园,杂草容易疯长。

马主任解读,除了“爱较劲”,老年人长期宅家时出现的一些反常行为,同样是焦虑情绪的“隐形表达”。这些“宅家信号”的具体表现:拒绝以前喜欢的活动;作息紊乱,白天总打瞌睡,到了晚上却对着天花板发呆;沟通变得被动,和人说话时眼神躲闪,回应也越来越简短。

马主任建议,子女要多给老人“台阶”,不用“命令”的语气催促。比如,不说“你怎么总在家憋着”,而是换成“妈,楼下超市的鸡蛋据说很新鲜,您陪我去挑挑?”;不说“你该多运动”,而是说“爸,您以前教我的那套太极动作我忘了,教教我呗?” 马主任表示,很多老人都是这样被“哄”出门的,慢慢就能重新融入外界,找回生活的乐趣。

信号三:

对啥都“无所谓”,可能是情绪在“降温”

王阿姨以前最盼着周末全家聚餐,提前两天就开始列菜单;孙子考了100分,她逢人就夸。可这两个月,家人发现她像“变了个人”:问她想吃什么菜,她说“随便”;给她买了新衣服,她说“旧的还能穿”;甚至孙子说“奶奶我得奖状了”,她也只是淡淡“嗯”一声。

马主任提醒,老年人出现的一些“冷淡信号”同样值得家人警惕。

马主任指出,这些老人并非真的“看淡一切”,而是内心深处怕自己的热情“给别人添麻烦”,于是刻意压抑情绪,表现出冷淡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马主任建议可以试试“回忆杀”的方式:不空泛地对父母说“你要开心点”,而是跟老人说“妈,还记得我小时候您总带我去公园喂鸽子吗?我们周末再去看看吧。”

“这种带着温度的细节回忆,往往比空泛的安慰更有力量,就像给冻住的湖面投一颗小石子,能慢慢漾开涟漪,帮助老人逐渐放下心理负担,重新唤起对生活的热情。”马主任说。

针对以上三种信号,马主任说:“老年人的价值感就像植物需要阳光,多给点被需要的机会,他们会活得更精神。”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