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阳一中李端棻见龙学校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

▶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

▲位于多彩温泉社区的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幼儿园。

▲位于首开紫郡小区的双龙实验一小。

▶经济区内规模最大的高校——贵阳学院。

在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贵州味特食品有限公司工人在作业。

贵州开放平台“一局四中心”中的国际货运中心。

毗邻双龙生态公园的第四代住宅小区花语墅。

经济区引进的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构建起“家门口”的健康服务圈。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从2021年的5207人到2025年的18300人……五年时间,贵州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总数已达37所,在校生人数实现跨越式增长,常住人口超10万人。
就学人数的持续增长,是经济区人口快速集聚、产业蓬勃发展、教育提质和城市配套功能升级协同作用的结果,折射出经济区日益增强的吸引力与发展活力。
A教育提质 五年新增3100个学位
双龙实验一小位于经济区首开紫郡小区。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落地以及产业集聚,该小区居住人口从2020年的4000余人增至10000余人。
随着入住率的不断提升,该片区的生源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小学阶段学生已从2020年的800余人增至1200余人。
9月26日下午,双龙实验一小校长杜文鲜站在校门口,望着前来接孩子的家长感慨地说,现在入学政策收紧,户口和房产必须一致才能入学,即便单独迁入孩子户口,也转不进来了。
面对快速增长的生源,这位学校负责人坦言“有压力”。
“入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带来了教育需求的快速上升。在首开紫郡,有近3000名老人在这里购房是为养老,还有近3000人是为子女教育而来。”社区有关负责人说。
首开紫郡社区是经济区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于2023年探索成立的一个新社区,也是经济区小碧乡16个行政村中成立的第一个社区。目前,这里不仅完善配备了学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惠幼儿园艾堡幼儿园,还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双龙实验一小、华附初级中学。
生源增长的不止首开紫郡社区。新成立的多彩温泉社区,辖有多彩澜庭、多彩温泉小镇等多个住宅小区,目前已入住1700多户、4440余位居民,而2000年这里的居住人数只有1000余人。
随着入住人口的不断增多,片区内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幼儿园的在园儿童从2021年的97人增至284人;多彩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从2022年的64人增至476人。
随着中南林樾、天瀑学府的交付,另一个新成立的砂之船社区入住人口也持续增加。其中,中南林樾楼盘总户数为1800余户,自交付以来已入住1270余户、4000多位居民。
随着人口的不断导入,片区内贵阳一中李端棻见龙学校的生源迎来持续增长:2024年首次招生,仅有256人,2025年总人数达到637人,班级数从6个扩至15个。
未来,随着天瀑学府、云峯一品等楼盘陆续交付,学校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扩大。
面对快速增长的入学需求,经济区将教育扩容提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为有效支撑人口流入带来的就学需求,五年来,经济区已累计新增学位3100余个,增幅近60%。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经济区在加快新校建设、改善现有学校条件的同时,还通过“招名校”“引团队”“树品牌”等方式,引进省文化和旅游厅机关幼儿园、贵阳一中李端棻中学、华麟学校、华附双龙初级中学等一大批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辖区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引入,成为吸引人才、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和聚集人气的重要支撑,吸引着越来越多家庭前来安家落户。
除基础教育外,经济区内6所高校在校生规模目前也超过23200人,其中,贵阳学院11900余人。
作为经济区内规模最大的高校,近年来,贵阳学院全面融入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大局,利用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围绕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培育等,与经济区深化校地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为地方发展持续赋能。其中,在科技成果转化上,近五年来已成功转化科技成果近50项,转化到账金额突破300万元,服务企业实现营收数千万元,持续释放创新潜能;在培育创新主体上,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带动就业超2000人,其中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为经济区乃至全市产业创新发展持续赋能。
B多元协同 生态、产业与政策合力“引人聚人”
从数千学子到1.8万余名在校生,从零散布局到37所学校协同发展——经济区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不仅是人口快速集聚的直观体现,更是生态、产业、政策与教育多元协同发力的结果。
近年来,经济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持续推动水环境治理与污染防治,建成双龙生态公园、双龙生态体育公园等城市公园20余个,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经济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良好的生态吸引越来越多省内外人士前来空港养老、旅居。
在推进绿美城市建设的同时,经济区还紧扣发展所需和民生所盼,持续完善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提升居住的便利性,让经济区变得更加宜居宜游。
截至目前,经济区已建成总里程超112公里的道路,形成“六横四纵、内外双环”的空港骨架路网,构建起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核心的航空、高铁、轨道交通、高速多式联运体系;医疗方面,引进贵阳市一医、华夏骨科医院等机构,构建“家门口”健康服务圈;年迎客超千万人次的砂之船(贵阳)奥莱,更成为区域商业的新地标,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产业是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经济区成功构建起以工业、物流、旅游、开放型经济及经济配套为核心的“4+1”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上,经济区最大工业园区——龙洞堡食品工业园区已汇聚老干妈、春梅酿造、柏强制药等一批重点企业,其中特色食品和制药成为园区内规模最大、创新活力最强的板块。在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同时,经济区还积极抢抓新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标房建设,千方百计引企入园,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自经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经济区市场主体已突破1.4万户,相比2021年9月底的6621户,已增长两倍多。
其中,“四上”企业是观察区域经济冷暖的温度计,更是支撑经济大厦的顶梁柱。截至目前,经济区“四上”企业累计达到322户,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有66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物流产业同样发展迅速。截至目前,经济区临空现代物流园已引进博凯医药物流园、丰泰(顺丰)电商产业园、车夫网国际空港物流中心、茅台智慧物流园等一大批知名物流企业,全区注册物流企业230余家,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中,贵阳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蓬勃发展的物流产业正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文旅经济活力绽放。截至目前,经济区不仅有了多彩贵州城、多彩贵州风景眼文创园、贵阳森林公园3家A级景区,还拥有中铁国际生态城、极地海洋世界、“红飘带”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为经济区乃至贵阳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增添活力。
开放经济持续增强。2024年,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23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2025年暑运数据达到236.3万人次,日均7.6万人次,再创新高。依托全省唯一的国家4E级空港,近年来,经济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贵州“一局四中心”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开放口岸功能,培育开放型市场主体,让开放门户越开越大、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为支撑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经济区坚持将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围绕“卡、钱、户、房、岗”等人才关切的核心要素,聚焦制造业、大数据等重点产业及创新创业领域,出台一系列精准政策,推动引才工作走深走实,近三年来已累计新增各类人才13400名,为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供人才支撑。
C融合发展 书写“教产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经济区的实践,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的生动体现。
十年来,经济区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践行“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指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绘就了一幅幅生态画卷。
优良的生态,不仅为群众营造出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也筑牢了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在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近年来,经济区认真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紧扣“两主一特”产业定位,稳步推进“4+1”经济,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以教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的经济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质,工业驱动进一步增强,开放优势进一步凸显,文旅融合进一步夯实,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已是一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现代化空港新城。
来自经济区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多地面临人口净流出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经济区呈现出人口净流入态势,截至目前,常住人口已历史性突破10万人,凸显出强大活力和吸引力。
近年来,经济区从优先发展教育、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品质三方面发力,不仅满足了群众对“上好学”的美好期盼,更为区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在崇学尚学的氛围下,当地村民荷包鼓了后,更加重视教育,育才兴区蔚然成风,多个村建立奖学金机制,有的村还把对优秀学子的奖励写进村规民约,十年来已发放奖学金超百万元。
展望未来,经济区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教产城”融合,不断夯实生态底色、强化产业动能、提升民生福祉,努力构建更具活力的发展格局,朝着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空港新城目标奋勇前进,为贵州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双龙航空港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活力足》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