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日,从文澜阁到地母洞主题文化交流活动在贵阳鹿冲关公园文澜苑举行,浙江、贵州两地的专家学者、网络达人等一起重温守护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而结成的双城之谊,共话“文澜精神”的当代价值。
活动中,浙江图书馆古籍学术研究工作专班组长、副研究馆员陈谊以“杭贵共襄文澜精神”为题进行主旨演讲,讲述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抗战期间从杭州到贵阳两地的护书接力故事,讲解“文澜精神”的当代价值;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赵青作“《四库全书》在贵阳”的主旨演讲,分享贵州人与《四库全书》的渊源,贵州人寻书、护书、抄书以及贵阳的建城历史等内容。
在圆桌对话环节,来自媒体传播、文学创作、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互联网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网络达人分别围绕“《四库全书》的贵阳情缘”“西迁行·浙大校友情”“新媒体讲好文脉故事”主题,分享自己对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贵阳历史的认知以及如何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
此次活动由贵阳市委宣传部主办,以“穿越烽火岁月,联动城市情谊,传承人文基因”为主题,融合参观游览、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展现贵阳与杭州在历史文脉与当代实践中的深度共鸣。
据介绍,《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主持编纂,共约8亿字,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抄丛书,也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文献集成,素有“东方文化金字塔”之称。为保护这一国宝,先后抄写七套,并分别藏于南北7座皇家藏书阁,但多部书在历次战火中先后被毁。其中,藏于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历经坎坷,在抗战期间辗转数千公里,最终在鹿冲关地母洞秘藏5年8个月,成为中国文化抗战的奇迹之一。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刘健)
(《共话“文澜精神”的当代价值》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