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十四五”时期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十五五”时期要继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为顺利实现“十五五”规划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动力。
从本质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高质量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新”体现为以全领域科技创新为轴心,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载体的动力更替。其“质”体现为科技性权重大幅度提升、创新力权重持续放大、体制性要素权重不断增加,具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形式新质态。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生产力,就如同蒸汽动力取代传统动力一样,是生产力的迭代升级。
从理论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与深化。毛泽东同志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回答了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之问,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又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鲜明的实践导向。
从实践意义上看,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深刻变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在加快形成,“高质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生产力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下已经不再适应,需要探索新质生产力来撬动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全符合历史演进逻辑和中国当下实际。
新质生产力既是理论创新,更是发展所需。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贵州要下定决心、勇于探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这为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引,贵阳贵安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瞄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重点领域,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点,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国家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离开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新质生产力便沦为一纸空谈。必须坚定不移按照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科技平台、科技投入、科技人才“3+3”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在筑央企、科技型企业、研发平台、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作用,深入推进贵州科学城、贵阳大数据科创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四城”联动发展,不断整合政、产、学、研、用各类资源,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二是聚焦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贵阳贵安必须着力发挥现有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比较优势,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聚焦“算力、数据、应用、产业”四个关键,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拓展应用场景,强化以“算”育产,推动新兴产业“加速跑”、传统产业“换新颜”。
三是聚焦发展方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近年来,贵阳贵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经济为引擎,全面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绿色经济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2%。面向未来,贵阳贵安要持续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能源,积极培育绿色文化,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绿色生产力成为贵阳贵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
四是聚焦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力演化必然导致生产关系重塑。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更加需要依靠系统性制度创新打破束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加强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打破束缚要素流通、创新活力激发的制度瓶颈,让一切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五是聚焦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是强市之基、发展之要、活力之源。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体制机制障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贵阳贵安是全省人才高地,去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深圳广州,体现出强劲的人才“磁吸力”。必须持续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系统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不断优化人才政策、厚植“育才”沃土、拓宽“施才”渠道、优化“留才”生态,让各类人才在贵阳贵安创新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温度。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 张超)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