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养“一池鲜” 活水润青山

——从息烽县江盛源鲈鱼养殖基地数智化升级看贵阳贵安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11月10日        版次:A02    作者:

俯瞰江盛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鲈鱼养殖基地。

初冬的息烽县鹿窝镇老窝村青山环抱,景致如画。江盛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鲈鱼养殖基地里,数十口标准化圆形鱼池依山就势错落排列,如一个个银色圆镜镶嵌在大地上,与青山、屋舍共同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水产养殖画卷。

在养殖池旁,饲养工人将一袋鱼饲料倒入自动投料机,设定参数后,机器自动运行,均匀地将饲料洒在池中。基地技术人员王明庆介绍,他们每天会根据鲈鱼的生长阶段和环境变化科学配制饲料,精准投喂。今年新投入使用的自动投料机不仅提升了投饵的均匀度,还能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投饵量、投放时间和距离,实现养殖智能化、精细化。

“每年4月投放鱼苗,经过8到12个月的生长期,鲈鱼长到0.5公斤以上就可以陆续上市。”王明庆说,基地引用山泉水与乌江支流瓮桶河的河水进行养殖,水质纯净,产出的生态鲈鱼品质出众,不仅供应省内贵阳、遵义、毕节等地,还销往成都、重庆等地区。

冬季是鲈鱼的生长蛰伏期,虽然低温天气将至,但基地的鲈鱼依然活力十足。“得益于优质的水源和科学的管理,我们的鲈鱼肉质紧实、风味独特,今年8月还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这为息烽鲈鱼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基地负责人胡义旭说,该基地自2019年建成以来,规模不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产量达到25万公斤,全年产值预计突破1500万元。

江盛源公司落户鹿窝镇后,坚持“以鱼净水,以水养鱼”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不仅提升了鱼类的品质,也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的水环境。目前,养殖场有效养殖面积超3万平方米,配备液氧罐、增氧机、自动投料器等现代化设备,还建设了五级生态净化系统,确保尾水经微滤、沉淀、吸附等工序后达标排放。

目前,该基地正不断优化养殖技术、加强科学管理,并积极探索数字化、智慧化水产养殖体系,推动传统养殖向智慧养殖转型升级。“我们投用的智慧渔业系统可实时监测水温、溶氧、水质等关键指标,不仅节省人力,还能让投入更精准、管理更高效。”胡义旭表示,基地采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正推动生态渔业向产业化、标准化迈进。

胡义旭表示,明年还将在养殖场出口处建设恒温车间,开展自主育苗,预计可缩短养殖周期三个月以上。“从依赖外购鱼苗到实现自给自足,这是我们迈向产业链上游的关键一步。”他说。

江盛源鲈鱼养殖基地的蓬勃发展,是贵阳贵安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贵阳贵安以科技为引领、以生态为底色,推动传统水产养殖向智慧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型。目前,贵阳贵安共有生态渔业经营主体58家,养殖品种涵盖鲟鱼、草鱼、鲤鱼、鲢鱼、鳙鱼、鲈鱼、鮰鱼、南美白对虾等。今年以来,通过“抓争资、抓保供、抓特色、抓主体、抓种业、抓模式”六大举措,重点发展设施渔业,已形成“工厂化流水养殖”“漏斗形池塘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流水槽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室内鱼菜共生”等六大养殖模式。

从由人工投喂的传统鱼塘到用手机操控的智慧渔场;从单一养殖到种苗、养殖、净化、销售全链条发展,贵阳贵安的生态渔业正快速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今年前三季度,贵阳贵安水产品产量达5804吨,同比增长12.15%,水产品保供自给率提升至21.7%。数据显示,贵阳贵安水产养殖已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预计今年总产量将突破7000吨。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贵阳贵安将继续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山塘水库养殖、设施渔业发展等方面发力,推动生态渔业产业实现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转型升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佳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