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数字技术因其数据共享、万物互联、跨越时空等特征,既可实现对风险的及时感知、信息互联互通,又可提高城市日常管理的精度、温度、力度,还可动态应对复杂的现实情况。为此,应注重发挥数字技术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赋能作用,通过数字化服务来深入了解民情、配置民生资源、回应民意诉求、夯实民心基础,实现对人民现实需求的精准把握和人民主体力量的内在激活,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深入了解民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覆盖多样化场景,既包括常态化治理情景与非常态化治理情景,也包括常规问题与突发问题。通过数字技术部署一感多识的泛在智能,实时采集城市空间中的物理环境、社会行为和个体特征等方面的数据,推进多源异构数据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民情动态的数字化映射。智能终端能够凭借其强大的感知、计算、交互特性,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精准把握民意内容、民生诉求提供工具支撑,进而在终端层面形成基本民生服务“需求—供给”的动态化、科学化适配。
合理配置民生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这启示我们,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将民生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数字驱动的技术平台不仅能够有效抓取、分析海量的民生诉求数据,还能凭借其超时空、跨区域的技术特性延伸民生资源的“技术触手”,推动基本民生服务均等化覆盖。建立在大模型深度学习基础上的智能终端还能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推动终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并依据用户的使用频率、偏好及习惯,为用户制定出更加具有预见性、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实现民生资源由“单向供给”向“云端感知+精准匹配”的数字化转型。
及时回应民意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公共服务领域数据集中和共享,推进同企业积累的社会数据进行平台对接,形成社会治理强大合力”。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深度融合,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同城市基础设施的系统互联,推动着基本民生服务的精细化与精准化。基于网友留言、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方式获得的海量数据所构建的交互网络,能够以图像可视化形式清晰呈现人民群众反映集中、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进而以民生诉求倒逼“被动处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系统整合、深入分析,在探寻人民群众现实诉求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民生诉求从“被动回应”向“智能响应”转变,实现政务沟通、服务决策、服务响应从“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的创新性变革。
夯实民心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要始终坚持以民心为本、以民生为重,始终尊重民意、顺应民愿,回应好人民期盼。算法模型同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在政务、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精准分析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为其提供更加精细化的高质量服务,还能够依托海量数据实现对人民需求的深度分析与情景模拟,由此预判人民群众潜在的现实需求。算法模型的另一显著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分析、调配能力,能够在需求导向下推动基本民生服务的智能调度与精准回应,促进基本民生服务供给的个性化、便捷化与高效化。数字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让城市生活更加便捷、舒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成为赢得民心民意、汇聚民智民力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赋能 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