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果树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余江平:

田间播下“科技种” 助农收获“致富果”

来源:贵阳日报2022年06月10日    作者:

  人物名片

  余江平,男,1983年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贵阳市市管专家,贵阳市果树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主要从事果树产业发展,具体开展优新品种引种试验与推广、果树栽培技术研究与试验等,担任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高级检查员。主持、参加农业科技项目10余项,制定技术规程9个,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被评为贵州省水果产业发展先进个人等。

  “做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把技术落实到生产应用中,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很高兴能在工作中把知识转化在田间地头,把科研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这个过程确实辛苦,但一想着能帮助果农致富,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贵阳市果树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余江平说。

  余江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参加工作的16年间,余江平长年奔波在田里乡间,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为大家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也因此与水果产业结下了深厚情缘。

  2018年,贵阳市提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景点无缝衔接,促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到2019年,围绕实现森林覆盖率60%的目标,推动全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40万亩,其中果树种植62万亩。

  余江平把重担扛在了肩上。为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余江平深入到9个区(县、市)71个乡(镇、社区)走访调研,白天考察土地情况、了解村民意愿,晚上组织群众召开“坝坝会”,做农技培训;开展田间培训200余次,解决技术问题50余个,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农户实现了产业布局的优化,种上了致富“金果果”。

  能够成功帮助农户改变传统种植结构,提升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让余江平倍感自豪。“最开始,有的老百姓不理解、不信任,也就不愿意用推荐的技术进行种植,只能挨家挨户地解释、宣传,慢慢取得大家的信任。帮助大家成功脱贫后,我很有成就感,心里只有两个词可以形容——‘无悔’和‘值得’。”余江平笑着回忆道。

  2019年8月,余江平被外派到全省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贫困县罗甸县,挂任罗甸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开展协作帮扶工作。

  通过调查走访了解罗甸县的地势、气候情况后,余江平带领当地企业,利用荒山荒坡建设起了3000余亩的百香果产业核心示范基地。基地建设过程中,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

  “从开始种百香果到搭架,每天需要的工人人数都在100人以上,种苗、浇水、绑苗等是120元一天,打钻孔搭架200元一天。大家不用出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看老人和小娃娃,年轻人返乡的积极性都很高。”余江平说。

  通过努力,罗甸县百香果发展到1.42万余亩,其中新增面积1.09万亩,2020年实现产值1.14亿元,覆盖带动贫困人口3000户1.2万人以上脱贫。

  每每有人向余江平表示自己想发展水果产业时,他都会向对方抛出三个问题——对果树产业有没有情怀?对水果喜不喜欢?有没有资金持续投入?“我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工作,用对待科研的严谨精神和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帮助每一个农户,发展产业的出发点是热爱,这样才能把这个事业持续做下去。”余江平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