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阳市委党校写作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值得关注的是,《决定》对一系列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进行部署,第一条便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是继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后的又一重大决策,足见其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精髓要义,全面贯彻落实,立足发展实际,强化制度保障,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A 深刻认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渐深入,党和国家对生产力理论的认知不断深化,通过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生产力水平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并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但同时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掣肘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党的领导下先进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是基于对国内外发展条件与环境变迁的认知、适应与主动引领,能够进一步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不仅需要重大科技创新的引领,也需要持续体制改革的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进而塑造发展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举措。通过健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特点的体制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从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整体经济效率的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B 正确把握“因地制宜”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山东、青海、宁夏等地考察时均提到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些重要论述都阐明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性问题,即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或路径,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真正取得实效。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很关键。“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里的“因地制宜”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需要制定不同策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技术、新方法,但并非每个地方都必须或者适合集中发展新产业,各地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统筹取舍,发挥好自身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产业属性和特点要制定不同的激励和治理方针。例如,未来产业需要建立投入增长机制,而传统产业则侧重在以国家标准提升去引领升级。“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旨在通过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特点进行精细化的制度安排,更有效推动各个区域、千行百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C 深刻理解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安排部署
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决定》提出,要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这一部署的目的在于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技术创新是关键,新质生产力的“新”锚定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突破,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当前,未来产业正处于萌芽期和产业化初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正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产业主导权的关键,开辟新赛道需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便发挥好未来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多点爆发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同样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完善推动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意味着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发展,事实上,我们身边大量的传统产业,有实现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改造提升空间,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应当知道,无论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还是未来产业,在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都大有可为。因而《决定》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此外,《决定》还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需要把握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整体效率和效益。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赖于各类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提升,要通过健全一系列体制机制,激发出更广泛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能,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执笔:中共贵阳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师 郑丽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