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上牵牛星,地上牵牛花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01日        版次:A03    作者:

  《博物》2024年8月号,月刊

  在众多的花草中,原本寻常却因名字而引人入胜的,莫过于花朵酷似一个个小喇叭的喇叭花了。喇叭花是俗名,“牵牛花”是其正名,因与天上的牵牛织女星攀上关系而增添了一份草木之外的味道。最新一期《博物》期刊,梳理了牵牛花与牛郎织女、七夕的关系。

  每年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而牛郎最早的名字其实是“牵牛”,有众多诗词为证,如汉代《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皆是古人为天上星星编织的爱情故事。“织女”一直就是银河旁边的那颗亮星,但最初的牵牛星还不在它对面,而是二十八星宿的牛宿之中的一个星官,后来故事几经流变,成了我们熟知的版本,牵牛星也更加拟人化,改叫“牛郎”。再后来,人们干脆将同属牛宿、靠近银河的河鼓三星当作了牛郎:中间最亮的星是牛郎本人,两个“鼓槌”则成了他肩挑的扁担筐。

  至于地上的牵牛花,可以算得上夏花中的宠儿,俗话说“秋赏菊,冬扶梅,春种海棠,夏养牵牛”。牵牛花的得名,源于其药用功能,南北朝时的本草学家陶弘景说,牵牛花的种子可以入药,“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这话如何断句,至今仍有不同说法,不过意思都是患者拉了头牛来酬谢医生,才得名“牵牛”。

  可见,天上的星星与地下的野花本不相关,只因重名,便成了文人墨客执卷吟哦的对象。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牵牛花三首》,其中有“莫笑渠侬不服箱,天孙为织碧云裳”“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秋深结此花”“应是折从河鼓手,天孙斜插鬓云香”的句子,“天孙”就是织女,诗人觉得这种淡蓝色的花朵,是她做的衣裳、落的眼泪,甚至想象牛郎采下此花,为她插在鬓旁。于是,牵牛花成了具备浪漫色彩的植物。以致有人认为,西方情人节有玫瑰,中国七夕有牵牛花。

  牵牛花开在初夏,凋在深秋。杂志介绍:在酷热的夏季,牵牛花藤蔓攀援、绿叶茵茵,却不爱开花,一过立秋,天气开始凉爽,它才渐渐繁花似锦。因为牵牛花属于短日照植物,夏季昼长夜短,黑暗不足,牵牛花此时通常进行营养生长,爬藤长叶,花蕾生成则受到抑制。入秋之后,黑夜渐长,方才诱发花蕾生成。所以在不少文人笔下,牵牛的蓝色花朵,也是秋意的象征。

  牵牛花的花冠,初开时是蓝色的,如果这朵花恰好开在向阳处,只消几个小时,花冠就会晒得萎蔫,整个“喇叭”皱缩起来。但若在背阴处,或者恰逢阴天,花开的时间就长些,甚至到傍晚才凋谢。而随着时间推移,蓝色的花冠会渐变为紫红色。令人叹息的是,每一朵牵牛花的花期只有短短几个小时,即凌晨4点左右开放,上午10点左右逐渐枯萎。也因此,牵牛花在日本还有另外一个雅称叫“朝颜”,奈良、平安风雅时期,文学作品里吟咏牵牛花为“朝颜”。牵牛的英文名“Morning Glory”,顾名思义,也是表达其在清晨开放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