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02日        版次:A07    作者:

  蒲文彬 夏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重大原则。这“六个坚持”重大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科学运用,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需要我们深刻领会、坚决贯彻,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因此,从历史发展的经验、现实发展的要求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担当来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始终遵循的根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小逐渐发展壮大,原因在于人民群众是我党兴旺发达的力量之源,正是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党的事业、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才有了根基。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和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群众更加向往和期待更有品质的生活、更有品质的服务和更加优美的居住环境。为此我们要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守正就是要始终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只有如此才能不犯颠覆性错误,才不会迷失方向。创新就是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开辟新境界,敢于创造新成就。只要我们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和面对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勇于推进改革创新,思想永不僵化、行动永不停滞,永远以一颗积极向上、勇于向前的心面对一切、迎接一切,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成就和奇迹。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制度建设涉及全局性、根本性、整体性。面对新时代所面临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制度主线,由此带动和深入推进其他领域和方面的改革,着力推进和深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着力推进和完善其他方面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和保障。当前,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对提供优质法治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能实现公平正义又能达到秩序井然。

  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的谋划和发展,必须要树立系统思维,要从宏观性、全局性、整体性、协同性、长远性出发,做到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才能使改革开放的各项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能从历史发展的长周期中进行比较和甄别,要善于从现实细微处洞察和预判事物的发展变化,要善于精准地把握前进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要能科学地预判未来,从而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作者蒲文彬系贵州师范大学瑞士研究中心副主任、夏燕系贵州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师,均为贵州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推动高端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