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霖 邓时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时代新征程,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三重定位,着力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不竭动力。
以新促融,紧抓“新”的特点,点燃体育产业新动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强体育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与生活化普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不仅带动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等自身改进,更重要的是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新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要素的深度融合。要增强虚拟与现实技术运用,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参与度、便捷性、专业性,拓宽体育产业的服务范围。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抓住体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机遇,培育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体育产业发展为动力,以体育服务业态创新为支撑,以体育人才培养为关键,以体育文化传播为灵魂,以体育社会效益提升为目标,以体育强国建设为终极追求的新型生产力形态。不断树立新理念,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广低碳环保的体育活动,促进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拓宽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的空间以形成普惠式红利,为实现多维度、深层次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释放要素动能,打通体育产业的“数据孤岛”。加快培育新业态,提供体育教学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扩大体育教育的覆盖范围,推动体育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为体育经济注入新动力。
以新提质,紧抓“质”的关键,塑造体育服务新高地。新质生产力的“质”在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尤其是智能化的普及以及对体育产业内在价值和创新能力的关注。要加强体育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充分使用以大数据为指导的“数据+算力+算法”的协同运算模式,建立综合数据平台,对体育设施和资源进行数据化统计,实现体育资源的精准化和动态化管理,提升体育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要加强体育产品实现智能化研发,增强高科技运动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打造体育产业链的数据信息高效识别、整合和共享,开发智能化的在线平台和应用,提供虚拟健身课程、在线教练服务、社区交流功能等,提升体育服务质量和效率。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智能化接轨,推进“体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医疗、体育+教育、体育+科技等模式,达到以体引人、以体化人、以体育人的效果。利用数字媒体和内容营销技术,讲述运动员的励志故事、赛事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增强体育品牌的情感连接和文化价值。打造一批体育制造领域的“中国智造”高端品牌和产业集群,推出更多体育“国潮”新品,提升观赛体验,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以新增智,紧抓“生产力”的本质,激发体育发展新潜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新质劳动者是具备创新思维、数字化技能和跨界协作能力且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适应现代高端、先进体育设备的新型应用人才,必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体育科学理论、先进训练方法、体育信息技术应用等学科教育,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设立体育管理、体育科学、体育经济等专业,注重与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力,培养具备体育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更新知识体系,为在职体育工作者提供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提升其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群众体育素养,加强普及体育健身活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举办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还要加强体育健康教育,将体育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儿童和青少年做起,培养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增强全民的健康意识和体育素养,丰富社区体育的日常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居民的体育参与度和健康意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