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伟
作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队、主力军,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党委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等指示精神,在推动绿色算力可持续发展、助力算力网电力网协同融合、打造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贡献能建方案与成果。同时,创造性地推动AI、大数据等前沿科学与传统心学对话,筑牢智能新时代的底层逻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而奋斗。
A 把握“AI的尽头是电力”的命题,推动算力网电力网协同融合,打造智能化综合性数字基础设施
AI、大数据的尽头是电力。中国能建作为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的首创者、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规划设计力量和重要参与者,正加快数能融合技术与一体化模式创新,积极推动“瓦特” 高效转化为“比特”。
一是适应“三大形态”“三大趋势”,增强推进数能融合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当前经济发展呈现绿色低碳经济、数字智慧经济、共享融合经济三大经济形态。“东数西算”工程是融合三大经济形态的天然载体和典型场景。一方面,“东数西算”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需构建东西贯通的“国家算力网”。另一方面,构成算力网的各数据中心电力需求庞大,电费占其运维成本的七成,打造“绿色电力网”来支撑其绿色低碳运行,须立足于大数据与能源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而这正是中国能建的优势所在。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将是打造适应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三大发展趋势”的“新基建”,突出体现在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交融。中国能建将持续推进“数能融合”与一体化模式创新,为推动“东数西算”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贡献智慧和方案。
二是聚焦源网荷储算一体化,推动绿色算力可持续发展。数字产业算力负荷大幅增长,给电力系统带来了较大压力。中国能建统筹考虑新能源电力消纳和算力需求增长,提出风电、光伏、储能、算力负荷等多元素融合互动,覆盖跨区级、区域级和用户级三个层级的“源网荷储算”一体化解决方案,对算力电力协同规划设计、算力电力协同优化调度、算力负荷时空迁移、柔性直流、智能配网、储能调峰、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系统集成与优化。该方案已在国家八大算力节点之一的甘肃庆阳“东数西算”项目进行应用,并陆续推广至宁夏中卫、安徽芜湖等国家“东数西算”重大工程项目。甘肃庆阳项目通过该方案,每年可节约12万吨标准煤。
三是大力推动算电协同,助力电力网算力网“两网融合”。中国能建不仅是电力网算力网“两网融合”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新型电力系统算电协同的深入践行者。所属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深度参与国家能源局“十五五”能源规划及相关专题研究,重点对算力电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布局、“绿电聚合供应”模式、算力与电力协同运行等创新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研究成果体现在国家《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方案明确提出实施一批算力与电力协同项目,统筹数据中心发展需求和新能源资源禀赋,科学整合“源荷储”资源,开展算力、电力基础设施协同规划布局。
四是全力支持“东数西算”,推动算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互济。早在1986年,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牵头,历时十余年,编制形成《西电东送规划研究报告》。2000年,国家采纳了报告建议,全面启动“西电东送”工程。到去年6月底,“西电东送”输电能力已超过3亿千瓦。中国能建充分运用自身在电力调度领域数十年的建设经验,与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一道,积极深化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调度机制研究,包括建立算力和电力使用资源关联模型,根据算力任务时间迁移和空间分配,优化调节各算力枢纽用电功率和用电量,优化调度电网对各算力枢纽的电力供应,实现稳定、安全、经济的多时空尺度电力与算力调度协同等。希望通过努力,更好地助力“国家算力网”建设,让“东数西算”发挥出强国富民的更大价值。
B 把握“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的命题,积极推进AI、大数据等前沿科学与传统心学对话,为建设智能新时代的数字文明探路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提出“智能新时代”、建设“数字文明 ”等重大课题。“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大数据算力和AI的尽头是“心学”。贵阳既具有大数据、AI等为代表的高科技资源,又具有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迎接智能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数字文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前不久,中国能建与贵阳孔学堂合作,成立传习与党建研修院——共产党人的“心学”研习基地,举办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定理想信仰与增强党性修养的研修实验班,落实“两个结合”,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文化”。特别是将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处理人与自我关系、实现人的生命觉醒和自我解放,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处理人与人关系、实现人的政治、经济解放,以大数据、AI为代表的“科技文化”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实现人的体力和智能解放等“三个解放”融通起来,唤起党员干部对理想信仰的内源性自觉,培养造就具有“大我”“无我”境界情怀的新时代共产党人。实验班特别就以AI、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科学范式与传统心学认知模式、算力与心力、算法与心法进行跨时空的对话,积极汲取阳明心学“致良知”等生命智慧,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进行初步探索。
一是注重“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一心学认知方式的现代运用。阳明心学不仅是跨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蕴含着极具科学性、极具后现代科学魅力的认知范式。中国传统将认知分为“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是物我为二的对象性认知。德性之知则是打破主客界限,在诚明工夫及德盛仁熟状态下消除人的形体限制,以“心”体天下之物,属天德良知。王阳明指出,德性之知就是良知,“良知不萌于见闻,也不离见闻”。总体上,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就是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结合。但中国传统更重德性之知,轻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见闻之知的发展。这种认识论对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贡献不多,也不甚适合对自然、物质的研究,但较适合对人的自身及意识领域的研究。对人本身特别是人的本质的研究、对意识的研究,难以对象化、定量化,需要自省自悟自证,这是中国、东方及阳明心学的德性之知的滥觞所在。今天的大数据、AI 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也应是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结合,特别要发挥德性之知的作用,开创智能新时代人类认知的新模式新方式。
二是在算力算法高歌猛进的当下,更要重视“心力”“心法”的涵养与开发。算力是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和能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是人的某一方面的智能、心力的放大与延伸。算法则是AI处理大数据的方法,是人某方面数理能力的科学化,是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特征人工智能的存在方式,正在重塑我们的科学认知范式。算力算法迭代无限,心力心法智慧无边。无论“通算”“超算”“量算”都不能代替人的“心算”。在算力算法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应更加重视人的心力、心法的涵养与开发。心力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能量和主观体验,是洞察事物本质、以良知良能回归至善本体的内在力量,包括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定力、“慧力”等不同层面,是人类内在的动力源泉,驱动着人们去思考、行动和创新。心法是帮助人成长、走向觉悟的方法,是内在的经验和智慧。要正确对待算力与心力、算法与心法的关系,当前,尤其需要涵养心力、增强定力,以心的确定性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心法”驾驭“算法”。
三是以心学引导数智向“善”,以良知统领AI、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AI、数字化是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工具和手段,但同时也使得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智伦理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社会需要以积极和审慎的态度拥抱变革,以智慧应对“智能”的挑战。要大力弘扬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致良知等生命智慧,促进技术和文化的和谐共生,涵养“天地万物一体”的情怀,凝聚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的共识,深化数字文明的中华文化内涵。要用阳明心学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矫正西方“科学主义”的弊病,了知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树立高尚的科技伦理,践行“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以良知引领新时代数字文明的正确方向,让数智世界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服务。
四是AI、大数据工作者要修好阳明心学,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弘扬好阳明心学。阳明心学是富起来的中国人追求精神价值、提升境界格局、追求心安心宁的法宝。AI、大数据工作者首先要修好阳明心学,实现心力茁壮、心境澄明,提升境界格局,开拓生命智慧,以人类生命智慧,提升人类智能、助推人工智能。要积极推进心学与科学的对话,推进心学与智能科技的融合研究。同时,要注重以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弘扬阳明心学,进一步激活阳明文化资源,让阳明文化在智能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与魅力。
(作者系中国能建集团国企党建研究院院长、共产党人“心学”研究中心主任)
(《筑牢智能新时代的底层逻辑》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